文╱王健壯(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如果沒有意外,下任中研院院長又將是一位學化工出身的科學家擔任。從錢思亮一九七○年當院長開始,再加上其後的吳大猷、李遠哲與翁啟惠等四人,他們的專長都是自然科學,而下任院長的任期則到二○二六年,也就是說,中研院有長達五十六年的時間,是由自然科學家在當家作主。
誰夠資格當中研院長,當然與他們學什麼並無邏輯關係。但中研院成立至今八十八年,前後八任院長,其中衹有當過翰林的蔡元培、學哲學的胡適以及學法律的王世杰等三人,學的是人文科學,但他們的任期加總也衹有二十四年,可見在中研院這個全國最高學術機關中,人文科學長期處於非主流的邊緣地位。
再以這次院長遴選名單來看。院長必須要有院士身分,而中研院現有院士共二百六十四人,其中數理組六十二人,人文組五十九人,生命科學組九十人,工程組五十三人。但最後提報評議會投票選舉的四人遴選名單中,其中廖俊智與陳定信是生科組,郭位是工程組,周美吟是數理組,五十九位人文組院士竟無一之列榜,不得不令人感嘆,也不得不讓人質疑。
能當院士的人,一定是專業中的專業;但能當院士卻不一定就能當院長,當院長還必須要有其他條件。但列名下任院長候選人榜首的廖俊智,排名第二的周美吟,都是一年多前才選出的新進院士,他們也許確有不錯的國際聲望,例如廖俊智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但聲望並非當院長的必要條件,院士中有國際聲望者比比皆是,但何以最後卻是兩位與中研院淵源不深、「入院」不到兩年的新進院士獨獲青睞?負責遴選的中研院必須有個說明。
另外,據說在這次院長遴選過程中,曾有一位人文組院士被列入「面試」名單中,但因「面試成績」不佳而未列榜。但依據中研院院長遴選辦法,院士與遴選委員都可以聯署推荐,若「面試」那人表現不佳,何以不再從人文組其他五十八位院士中,擇優以聯署方式推荐?中研院院士共分四組,但四人遴選名單中卻獨缺人文組人選,讓人文組院士情何以堪?讓學術社群作何解讀?難道確實有人在幕後操控一切?中研院也必須有個說明。
中研院是學術機關,預算又來自人民納稅錢,再加上又隸屬總統府,必須要到立法院報告備詢,按理說,中研院並沒有也不該有什麼不可告人的國家機密,否則豈非比情報機關還神秘,還不可問責?
但在這次院長選舉過程中,中研院卻處處保密防諜,甚至有人向媒體洩露一點半真半假的內幕,還被李遠哲咀咒「乾脆跳海算了」,但天下寧有此理乎?究竟誰才該跳海?
一個永遠自恃專業傲慢,一個始終隱藏在陰暗裡的中研院,都是不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