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山林,就是部落媽媽們最好的教室。圖為馬里光部落幼兒照顧中心老師沙美.伍道帶孩子到田裡認識小米作物。圖/洪欣慈
【本報新竹訊】二○一二年幼托整合後,教育部訂定「社區互助式及部落互助式教保服務實施辦法」,針對師資、空間進行規範,但因條件嚴格、申請程序繁複,讓不少部落運作多年的幼兒照顧中心面臨登記困境,至今只有屏東縣五間申請成功;南投、苗栗、新竹等縣則都有部落幼兒照顧中心因此關閉。
北市大幼教系副教授邱志鵬直言,社區互助根本概念就是「互相幫忙」,靠著彼此間的信任建立,幫政府做事的人,政府應該要多支持,部落托育不需要「學校化」、也不需要繁複的登記,若政府擔心,可以實地視察、定期監督,確保安全無虞即可,「他們不是壞人,應該讓法條更簡單、給予資源,放大社區可能性。」
長期在新竹縣尖石鄉服務的至善基金會二十一日在司馬庫斯舉行「大霸尖山下的幼照高峰會」,邀請十多位大學教授上山與部落幼教工作者交流。
會中至善基金會幼照督導何淑雲提到,現在對部落幼兒照顧中心而言一大困境是申請設立登記,「擔心申請完了,孩子也沒了。」
地處偏遠
廠商多不願接
「光是招標修繕,就流標了四次」,何淑雲說,部落地處偏遠,材料運輸成本高,加上預算有限,許多廠商都不願意接,讓時間一拖再拖;很多部落幼兒照顧中心裡面的老師是培力部落婦女擔任,這些部落媽媽們有經驗、對部落熟悉,卻不是教保出身,資格面臨挑戰。
至善基金會研發專員楊曜誦說,辦法原要求需有建物使用執照、師資需有教保員資格,但這些對於部落而言很困難,後雖修正為可用結構安全鑑定取代建照、師資略放寬,但因地方政府沒有經驗、加上山上偏遠,招標不易,申請程序仍耗費大量時間,二○一三年馬里光及司馬庫斯兩部落就已展開申請作業,但到現在還沒有通過。
「普遍照顧幼兒」
證明有缺口
至善基金會執行長洪智杰說,原住民族教育法內說要普遍照顧幼兒,但事實證明有缺口,基金會希望用在尖石十多年的部落幼教經驗去和政府互動,看政府訂定的辦法是否能落實,因此儘管申請過程困難,還是要嘗試變成政府體制內的對象,「其他部落才能適用」,真正導入政府資源。
教育部國教署國中小及學前教育組組長許麗娟表示,該辦法相較幼兒園相關規定已相對彈性,二○一四年時也有修正放寬,訂定辦法規範是為保障孩子權益,但若團體執行上仍有困難,都可再討論,就近入園是教部目標,會盡力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