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二○一六海峽兩岸及澳洲高等教育論壇昨登場。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表示,大陸家長不怕孩子吃苦,拚命把孩子送出國;反觀國內,東吳大學國際長姚思遠說,要把學生推出去交換,「根本推不動」,台灣年輕人不願走出溫暖的家園,家長也不願放手。
熊思東指出,大陸高校進行國際化時,除了「量」的提升,包括擴大交流頻率、請更多外籍師生到校或派更多師生出國之外,現在大陸高校已進入「把高教國際化作為學校內涵發展、提升學術質量的必要過程」,有別於其他大學只是送師生出國研習,蘇州大學還會送行政人員到國外大學,學習國外大學如何在行政上運作。
熊思東強調,國際性跟國際化不同,交換學生的數量或是開設英語授課的課程,都只屬於「國際性」;國際化是漫長、困難的過程,關鍵是要融入大學的生活和行為,例如教學的標準、品質要放在全球化的視野,激起學生內在對於國際化學習的需求。熊思東說,隨著經濟發展,大陸學生想要出國的意願愈來愈強烈,培養孩子開闊的眼界,對求職也很有幫助。大陸家長想的比較長遠,「短暫的不捨和痛苦,能換來孩子更好的前程。」
反觀國內則大不相同。姚思遠表示,「陸生來台當交換生的人數,是我們到大陸去的兩倍,非常不平衡」,校內學生出國交換的意願很低,經濟是重要的考量,尤其是中低收入的學生幾乎完全沒有機會,政府又只能給學生微薄的補助。姚思遠說,學生還會有課業的考量,擔心出去一趟回來,會延宕畢業時間,只想趕快考上證照、開創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