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國外旅行,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同樣為人父母,我的美國朋友Mike夫婦對於教養的理解與我們夫妻完全相反:我家是先養後教,朋友則是先教後養。到底誰優誰劣?
Mike夫婦有三個孩子,十三歲和六歲的女兒,還有三歲的小兒子。孩子們很獨立、懂禮貌,非常可愛,一家人相處得輕鬆自在。
我們夫妻帶著獨生女兒來國外旅行,卻沒有一點度假的休閒感,反而比在家還要累。當地的早餐豐富多樣,但女兒吃不慣,不得不想方設法哄她吃。朋友三歲的小兒子卻能坐在兒童餐椅,安靜地自己吃,不管是抓得滿手都是,還是吃得飯桌上一片狼藉,父母都在一旁看著,也不著急,吃完收拾一番,就帶孩子去玩了。
吃過早餐,大家一起去海邊。我背著大背包,老婆不停往女兒身上抹防曬霜。Mike一家什麼也不塗,還打算曬黑一點。
一路上老婆緊跟著女兒,隨時防著各種狀況發生。女兒往海裡走幾步想踩踏浪花,老婆就說不;她不想擦防曬霜,換我說不;她不想吃飯,輪老婆說不;任何我們認為不合適的情況,我們都說不。反觀,Mike一家卻玩得不亦樂乎,Mike教大女兒使用衝浪板, 二個小的則試圖用沙子把媽媽埋起來,媽媽不生氣反而非常配合。
我想很多家庭都跟我們家一樣:父母努力掙錢,只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並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所以我們很累。跟Mike一家的養育方式相比,我覺得我們的精力用錯了地方。老婆花時間研究十幾種兒童營養餐的做法,卻很少學習用什麼方式跟孩子溝通。我背著一大包應急的物品,卻沒有好好陪女兒玩一場。老婆只會問孩子:「餓不餓、渴不渴、熱不熱?」卻很少問她:「妳開心嗎?」這種養育方式的結果就是——父母很累,孩子很煩。
很多家庭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太傾向重視物質給予,而忽略精神溝通,也就是重養輕教。其實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逐漸能掌控基本的生活能力,並不需要父母面面俱到,然而,思想卻會隨著成長而愈來愈複雜,因此溝通才是養育的重點。
所以,「教養」一詞,教在前,養在後。如果我們在精神層面給予孩子多一些指導,多一些訓練,生活層面少些包辦代替,我想孩子能更自由獨立,成長得更好,父母也會更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