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祝瑛(政大教育系)
中央研究院長翁啟惠坦承為女兒代購生技公司股票,進而提出辭呈,造成社會對中央研究院存廢之議論。
甚至有人建議台灣是小國,不須再沿用大陸時期的產物。類似工業技術研究院直接與工業結合,對國家經濟更務實與更有貢獻。
中研院雖擁有學術地位崇高的院士,每年僅有短暫院士會議,院士雖不支領薪水,但政府每年仍需編列百億元預算,研究人員又多在大學兼課,卻不受監督,對台灣的實際貢獻鮮少人知道。
中研院成立宗旨包含:人文及科學研究、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及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功能與大學重疊甚多,經費直屬總統府,免於一般大學預算緊縮的困境,甚至遠超過許多政府高教預算。
組織上,擁有兩百多位編制內人員、上千位研究人員與近四百位臨時聘僱人員。不但經費成長幅度居國內科技部會之冠,加上中研院人員具研究專職的優勢,人員歷任國科會(科技部)主委,以及許多學術學門召集人或評審職位,較一般大學爭取政府各項補助更具優勢。
至於院內同仁待遇、研究設備、助理聘用、甚至長期享有出國開會、進修、彈性工作時間與工作績效等各項福利,更讓其他學界人士稱羨。
至於近年來中研院院士,對於國內科技發展、教育改革政策、頂尖大學計畫、歷史教科書推動「去中國化」等台灣優先政策,甚至反服貿太陽花學運及高中課綱爭議等參與,都引發國人與學術界兩極化評價,更加深國人質疑中研院成員政治中立的角色。
還有許多重要高育政策,如:採用英語國家為主的國際期刊資料庫,將SSCI、SCI、EI等國際期刊,強加作為大學教授學術論文發表的指標,這也是在中研院院士及經濟領域教授的引薦下,由前國科會帶頭、教育部跟進,各大學不得不遵從,不分文理,完全以一套學術指標做標準,不但引起人文、社會學界爭議,更嚴重扭曲我國學術生態、加深學術腐敗及嚴重忽略本國議題。
綜合上述種種實例,或許只是少許院士與中研院相關人士的作為,然而在國內學術單位「一國兩制」的奇特設計下,出現大學與中研院兩者在管理與監督上天壤之別的落差。
尤其過去不少中研院院士的選舉,出現「近親繁殖」的關係網絡現象,讓人質疑:這個身負眾望的學術高堂,是否早已失去學術中反省能力?
翁院長的不幸事件,僅是中研院的冰山一角。所謂「絕對權力,使人絕對腐化」,期待當權者能利用此次機會,徹底檢討中研院的組織定位與監督機制,甚至與大學合併;至於中研院自身亦應有所警惕,以不負全體納稅人之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