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損兒童若錯過早期療育,很可能失去說話的機會。
圖/雅文基金會提供
【本報台北訊】北市學齡前幼童人數近兩年增加上萬人,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評估,遲緩兒發生率約百分之六到百分之八,衛生局推估遲緩兒數目也應相對增加,但兩年來確診病例與進行早期療育的幼兒數量不增反減,顯見家長對早療的觀念還有進步空間。
許多家長害怕孩子被貼上「發展遲緩」的標籤,或有「大雞慢啼」的錯誤心態,面對孩童出現異狀,往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衛生局醫護管理處長何叔安表示,孩子愈小可塑性愈大,一旦錯過三歲前的黃金療育時機,效果將大打折扣。
邱姓父親在女兒六個月大時,發現女兒翻身、爬、坐,甚至走路及語言學習都比同齡兒童慢了一截,十個月後趕緊帶女兒接受治療,醫師發現邱小妹有語言、情緒障礙等問題,經三年治療已和一般孩童無異,不但可以正常上學,也樂於與人互動。
衛生局表示,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等專業方式都屬於早期療育訓練,遲緩兒同時也可以居家療癒,建議家長可透過遊戲方式提升孩童興趣,並根據孩童能力規畫不同發展活動,在遊戲中學習除有成就感,還能讓療育過程事半功倍。
遲緩兒的居家療育活動必須多樣化及增加更多刺激,同類型活動可重複二至三次,並增加一些變化,逐漸加入有挑戰性的遊戲,誘發潛能還能提升挫折容忍度。此外,鼓勵孩童生活自理,避免過多協助,都是增加環境刺激與學習機會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