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張「仁」。仁者,第一,要有大公無私的精神、有博愛的情懷;第二,要能克制私欲,依照社會秩序和道德規格來約束自己,這叫作克己復禮。你無法由著個人的喜好、想法,不管社會秩序與道德,這是不行的。在孔子眼中,微子算得上是一位仁者。
微子是商朝貴族,他有個弟弟很有名,就是紂王。紂王是一位非常淫亂、暴虐的人,到了他統治時,商朝已經露出滅亡相。微子屢次進諫,但紂王聽不進去,他便出走,離開了當時的國都。
後來,周武王發兵把商朝攻滅。這時,一般人會逃跑,苟延性命於亂世。而微子不是,他「肉袒面縛乞降」。古人投降不像現今那麼簡單,鞠個躬,哈個腰,拿個白毛巾揮揮,表示投降。古人要脫光上身,赤膊把自己綁起來。微子脫光上身,把自己綁起來主動前來投降。這就體現了他的品格。什麼品格呢?
第一,認罪。承認紂王(弟弟)暴虐、不講仁義。武王攻滅商朝,我們認為武王是代表善良的力量,所以我心甘情願地來投降。
第二,就是他這個舉動的後果。過去的規矩是什麼?一個朝代攻滅另一個朝代,絕大多數要把前一個朝代的血脈斬斷,否則不會放心。但微子主動在亡國後投降,周朝的君王一看,就讓他繼承殷室,不趕盡殺絕。微子最後被封在商朝的發祥地商丘,國號是宋,並且允許他用天子的禮樂來祭祀自己的祖先。
【原文】微子開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紂之庶兄也。紂既立,不明,淫亂於政,微子數諫,紂不聽。及祖伊以周西伯昌之修德,滅黎國,懼禍至,以告紂。(引自《史記》)
【譯文】微子開是殷朝帝乙的長子,帝紂的同父異母兄。商紂即位後,統治黑暗,不務國政,淫逸奢侈,微子多次進諫,紂王都不聽。等到祖伊因周西伯昌修行德政,滅亡黎國後,擔憂災禍降臨殷朝,便又來勸告紂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