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懸明鏡青天上】 蘇東坡的閒人哲學

文/江心靜 |2016.04.07
2152觀看次
字級
〈掬水月在手〉江心靜彩墨畫。 圖/林存青
〈竹影清風〉林存青攝影。 圖/林存青

文/江心靜 圖/林存青

蘇東坡是宋朝大文豪,一生寫下無數膾炙人口的詩詞散文,「天涯何處無芳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其中,有一篇不過百字的〈記承天寺夜遊〉,年少第一次讀就愛極,卻不知道為什麼,步入中年,經歷人生起伏,逐漸了悟文章背後的哲學,為了方便說明,先引用全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這篇敘事、抒情和議論自然融合,是蘇東坡遇到人生最大磨難──烏台詩案,貶謫到黃州四年後所寫的。

蘇東坡二十二歲登第,一舉成名,滿腔儒家濟世熱忱,因反對王安石新政,多年輾轉各地充當基層小官,深入了解民間疾苦,所寫詩文天下爭傳,四十歲被攀附新政的當朝小人當作攻擊材料,逐條曲解,誣指他誹謗皇帝,抓他入獄欲置之死地,連收受信函的朋友也連坐獲罪,幸好神宗明察,暗暗派人夜間入獄窺視,看蘇東坡呼呼大睡,知道他諷諫朝政一片赤忱,才能問心無愧沉睡,免於死罪,待罪貶謫,刪去官職俸祿,不得擅離州境。

試想,豪邁不拘小節的文人,橫遭政治迫害,親友不敢聞問,關心國事,沒有議論的自由,心靈創傷如何紓解?

蘇東坡一向喜歡與僧侶為友,想到用禪門靜坐收召魂魄,初抵黃州,每隔一兩天,他就到城南的安國寺闢室焚香靜坐。坐禪,並非自我催眠忘記痛苦,是使心靈集中於所觀想的對象,使頭腦冷靜、心靈休息,排除情緒干擾,以精神的直覺主宰意志和情意,在靜定中,達到「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境界,他實施後,感覺很有效果,說人如果能一念清淨,世俗汙染就會如身上塵埃,紛紛自落,回歸清淨無垢之樂。

蘇東坡少時看莊子有深得我心之歎,領悟「遊於物之外」的哲學──排除無窮的物欲與放縱的激情,才能擁有精神的獨立與自由,發揮生命最高價值。這分領悟,讓他長年經歷政治的爭權奪利和誣陷,轉化成智慧,他窮中作樂,用便宜豬肉作美味料理,發明東坡肉,他酒量不好卻喜歡喝酒,酒後揮灑筆墨成書畫名家,他喜歡品茗,用氤氳茶湯招待知交,他不因一時得失流轉,無往而不樂。

全家舟行勞頓抵達黃州,高齡七十二的奶媽,忽然一病身故,弟弟的女兒也在家族動盪中亡故,堂兄病逝在成都,一連串的家人訃告,讓他體會到生命的無常,這年冬至,向天慶觀的道士借道堂三間,謝客靜坐四十九日,希望平復內心激盪起伏的痛苦。

一下佛寺、一下道觀,可知劫後餘生的蘇東坡,精神耗弱,在釋道之間尋求慰藉。

人要經歷憂患才能成熟,少年成名的才子,經歷詩案的磨鍊和貶謫的打擊,深自內省,沒有公事牽絆,在大自然的撫慰中,陶冶靈性,鍛鍊出一種融合了儒釋道三家的曠達哲學,寫成前後《赤壁賦》的千古絕唱,樹立文化的新高度。

回歸正傳,這篇恬淡優美的小記,可算是《赤壁賦》的後傳,慷慨激昂的心態已遠,蘇東坡內心平靜安適,欣賞入戶的月光,捨不得入睡,萬籟俱靜,他特地出門尋找知交,走到中庭,凝視月光下如水中藻荇交橫的竹柏影,喜不自勝,這是每天都有的景致,一般人為何不能欣賞呢?隨時發現生活之美,需要的是「閒人」,閒是不汲汲於功名,閒是有情趣、閒是清閒、閒是超脫世俗。

在二十一世紀的網路時代,時間巨輪快速旋轉,壓力讓人喘不過氣來,蘇東坡的閒人哲學,顯得格外重要。

參考資料:

◦《蘇東坡傳》林語堂著、宋碧雲譯,遠景出版社出版。

◦《蘇東坡新傳》李一冰著,聯經出版社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