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裡的閩南語】驚的本義是恐怖、害怕

文/陳俊明 |2016.04.06
1119觀看次
字級

文/陳俊明

「驚」字是上古詞彙,它在《十三經》裡共計被使用十七次,分別出現於《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左傳》、《爾雅》等,可算是個常用詞。例如《尚書.虞書.舜典》︰「朕堲讒說殄行,震驚朕師,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這是記載舜任命「納言」官之令。

又《詩經.小雅.南有嘉魚之什.車攻》︰「蕭蕭馬鳴,悠悠斾旌;徒御不驚,大庖不盈。之子于征,有聞無聲。允矣君子,展也大成。」此為描述君王出門狩獵回程時,馬的嘶鳴聲蕭蕭,旗幟自然的飄揚;武士空手駕車面不改色,御廚也不貪求過多的獵物。聽說君子巡獵經過,卻好似並未聽到車馬聲。這位君王確為君子,將來必然能夠成就大業。

回到佛經裡看「驚」字的使用情形,東漢安世高譯《佛說阿含正行經》:「臥欲來時,當自驚起坐。坐不端者,當起立。立不端者,當經行。心儻不端者,當自正。」此為佛陀指導禪修強調︰假若睡意來襲,應當自己驚醒正坐。仍舊坐不端正,就該起立站好。站而不正者,即應當立刻經行。心念倘有所偏離,當收攝心神,回復正念。

稍後,東漢竺大力與康詳孟也合譯《修行本起經》:「菩薩慈心,不驚不怖,一毛不動,光顏益好,鬼兵不能得近。」

佛經所提及的「驚」字是恐怖、害怕、驚嚇等義。根據《爾雅.釋詁下》︰「戰、慄、震、驚、戁、竦、恐、慴,懼也。」有關「懼」字的形容詞就用了八種,也顯示「驚」字不單單描述驚嚇義。又《說文解字》裡的「驚」字解釋︰「馬駭也。」為驚嚇、恐懼義,「驚」與「駭」相互以對方的意涵解釋對方,同樣沒有使用到「怕」字。

其實在《說文解字》裡的解釋︰「怕,無為也。」是淡泊無為之義,由於古無「泊」字,故以「怕」字作「泊」字來用,故為「淡泊」義。所以,古時單單一個「怕」字不具恐怖、害怕義。

「怕」字是到了唐朝才見害怕義,詩仙李白《姑孰溪》詩︰「愛此溪水閑,乘流興無極;漾楫怕鷗驚,垂竿待魚食。」與詩聖杜甫的《官定後戲贈》詩:「不作河西尉,悽涼為折腰;老夫怕趨走,率府且逍遙。」二人作詩風格雖大不同,但使用「怕」字卻均為恐怕義。

現今普通話常用的恐怕、害怕,閩南語均不用,卻只用古代的「驚」字。

最後,舉例︰恐怕得說「恐驚」,其國際音標為(khiónggiaŋ);怕老婆變成「驚某」(giaŋbóo);突然被嚇得失魂落魄,就須講作「著生驚」(dio̍htshenngiaŋ)或(tio̍htshinngiaŋ);「著生驚」又可簡稱「著驚」(dio̍hgiaŋ),與「生驚」(tshenngiaŋ)或(tshinngia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