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擔任宜蘭縣實驗教育審議委員,聽取三個學校實驗計畫,除了感佩年輕的教育人員,勇於嘗試、願意承擔,願意為教育付出和改變。但也有一些疑惑?三個學校不約而同,提出以學習為主軸的實驗教育。
兩個學校以英語,搭配生態和童軍、戶外活動,另一個學校則是,以提升孩子基本學科能力,為實驗教學的內容。
除了十二年課綱所規定須學習的內容外,以全日制方式,增加孩子學習的時間和節數,來達成目標。
學習當然是辦學主要的目標,只是什麼樣的學習,是孩子所需,將來會影響孩子生存和生活?除了大家強調的基本學科能力、雙語、生活能力等,還有什麼是孩子需要的?
游乾桂老師在小燈泡事件後,寫了一篇語重心長的文章,提出:當一種教育長期以分數,不是興趣演出人生時,優勝劣敗的競爭,就有了自信與自卑之別。自卑若未選擇奮起,就會逃避,用毒品麻醉自我,最後成為加害者!這是以心理醫師專業角度,提出對學習的看法,值得從事教育人員深思。
游乾桂指出,教育應該做人第一,學問第二!請先教人倫義理,別只教功成名就。偏偏我們教育裡,沒有為人處世教學,只有能力和學科成績,這就是現代教育的迷失。
當然不是要教生活倫理或是公民與道德,而是如何讓學習不成為比較分數,而是孩子自己想要的,是自我成長、圓夢的追求,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才是我們提出教育思惟時應該注意的。
陳清枝(宜蘭人文展賦教育基金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