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周夢蝶掃墓 記得帶一本詩集

 |2016.04.03
6247觀看次
字級
淨律寺樂山墓園是台灣首座私人佛教墓園。 圖/陳宛茜
中研院院士金耀基為恩師王雲五寫的墓誌銘。 圖/陳宛茜
孟小冬墓碑之字為張大千所題,終年鮮花不斷。 圖/陳宛茜

【本報台北訊】墓園可以沉澱心靈、憑弔古人,台灣近年出現「文化掃墓」的現象,成為清明掃墓的另一種選擇。東京有青山墓園、巴黎有蒙帕納斯墓園,樹林鎮也有淨律寺樂山公墓,這裡是教育家王雲五、一代名伶孟小冬、攝影大師郎靜山等人的最後歸宿。

一座墓園彷彿一部民國史,吸引許多陸客造訪。詩人周夢蝶也埋骨於此,打去年開始,文友詩迷相約每年於清明節這天為周公掃墓,帶上他最愛的高粱酒、詩集,也開啟台灣「文化掃墓」的風潮。

王雲五墓誌銘 曾入國文考題

從山佳火車站出來右轉、步過跨仙橋,可看到寫著「淨律寺」的牌匾。沿山坡走一小段路,山牆上蒼綠的苔癬之間,突然跳出「王雲五先生墓園」七個大字。以「王雲五大辭典」名留青史的王雲五,和兩位夫人合葬於此。

王雲五墓誌銘由其得意門生、中研院院士金耀基撰寫;把王雲五名言「人生斯世,好像一次壯遊」刻於其中。這篇墓誌銘文好、字好,曾收錄於「民國人物碑傳集」等書中,還曾被當成國文考題。

相較之下,位於樂山公墓中間的「冬皇」孟小冬之墓,簡樸低調。墓碑僅刻上張大千題字的「杜母孟太夫人墓」,連孟小冬的名字都找不到,墓前鮮花卻終年不斷。電影《梅蘭芳》上映後,劇中梅蘭芳與孟小冬的動人愛情,吸引許多陸客來此憑弔。

孟小冬最後嫁予「上海皇帝」杜月笙,卻未葬於汐止的杜月笙墓園,反倒跟杜月笙女婿金元吉之墓比鄰而居。據說金元吉生前愛聽京戲,而孟小冬與尚在世的金元吉之妻杜美霞感情深厚,因此做了這樣安排。

周夢蝶不孤獨 有郎靜山為伴

公墓左方立著一間供奉骨灰罈的「靈壽塔」,不起眼的水泥房子,卻是周夢蝶、郎靜山最後的歸宿。

周夢蝶義子曾進豐表示,周夢蝶是佛教徒,想為他尋找佛寺埋骨。看了幾處氣派的佛寺總覺「不對」,看到極簡的淨律寺才覺「就是這裡」。靈壽塔沒有多餘裝飾,符合周公風格;地理位置依山傍水、視野開闊。在此處眺望山下塵世,只覺清風拂耳,腦中浮現王雲五墓誌銘「人生斯世,好像一次壯遊。」

梵音佛經守護 名人文化墓園

淨律寺樂山公墓約三千坪、近二百座墳墓。多處墓碑可見署名蔣經國、嚴家淦的題字,處處是歷史與傳奇。淨律寺之所以吸引這許多文人聞人,關鍵便是淨律寺開山住持廣元法師。

今年八十八歲的廣元法師擅長書畫,與于右任、張大千、王雲五、郎靜山等人都有交情。廣元法師俗名宋元如,祖籍安徽,一九四九年隨軍來台,曾短暫擔任桃園縣警察局保安隊文書人員。

他在自傳中回憶,白色恐怖時代,政府誤認大陸派五百名僧侶到台灣當間諜,拘捕了許多和尚。這段期間,在保安隊充作牢房的倉庫中,廣元先後遇到了星雲大師與律航法師,一九五二年隨律航法師出家。

一九六一年,廣元法師創建淨律寺。此地山水幽美,吸引張大千等人造訪,其中多人向廣元建議闢建墓園。他在王雲五等人支持下,一九六五年在中山堂舉行書法義賣,得款悉數用於建設樂山公墓,一九七○年正式啟用,成為台灣首座佛教公墓,為台灣寫下一頁傳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