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鴻海夏普婚後,如何調度龐大資金、降低認列夏普虧損衝擊、控制人事成本、解決虧損負債、穩定本身股利政策、化解品牌客戶疑慮,都需要智慧克服。
儘管鴻海投資夏普後可取得關鍵技術,有助朝向「11屏3網2雲」轉型,也可鞏固在蘋果iPhone供應鏈的主導地位,不過鴻海也將面臨接踵而來的六大壓力,如何妥善因應,需要更多深思熟慮的大智慧。
首先,投資金額如何調度,鴻海勢必要審慎因應。根據鴻海去年第三季財報,集團現金和約當現金規模達到新台幣六千七百四十二點四六億元。國外媒體指出,截至去年十二月底,夏普的現金部位約兩千零八十五億日圓。
法人表示,鴻海集團在手現金需維持一定水位,投資夏普是否會進一步發行公司債或是海外可轉換公司債(ECB)、是否會向台灣或日本的銀行團籌資聯貸,需進一步觀察。
其次,鴻海集團投資夏普後,最快今年第二季,鴻海合併財報將按照權益法評價認列夏普損益,屆時鴻海集團獲利和每股盈餘仍將受到牽動。
此外商譽(goodwill)認列該如何攤提衡量,也考驗鴻海集團的財務規畫能力。
再者,夏普三月三十日公布截至今年三月底的二○一五會計年度財報,合併營收目標從原先預估的二點七兆日圓下修到二點四五兆日圓,合併營業利益從先前預估的一百億日圓,大幅調整到虧損一千七百億日圓。
鴻海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解決夏普虧損和負債的方法,如何讓虧損的夏普起死回生,要看鴻海集團的經營能力。
此外法人指出,如何降低夏普「或有負債」的風險,也考驗鴻海集團的風險控管能力。
另鴻海入主夏普後,鴻海也將掌握夏普手機品牌,透過夏普品牌,深化物聯網家電的滲透率。如何化解既有品牌客戶疑慮,鞏固既有品牌客戶群,在代工服務和品牌經營之間取得平衡,要看鴻海的經營策略。
更進一步,鴻海如何提升夏普各項產品在全球市場的接受度、如何透過各類終端應用提升夏普技術的滲透度,帶動夏普品牌和技術再全球市場的影響力,進而創造台灣與日本企業攜手合作、在全球創造新商機的典範,各界都高度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