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林菩提路 多語言思惟 慧峰法師深入般若

陳瑋全 |2016.03.25
3857觀看次
字級

慧峰法師是紐西蘭人,自小生活在北島,舅舅接引他入門學佛,更因為佛光山在紐西蘭闢建道場,在那裡聽經聞法,而得知出家的方向。他先到南非南華寺就讀佛學院,進而出家,又在香港大學佛學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並成為佛光山寺首位非華人的副住持。

慧峰法師表示,舅舅從大學開始接觸佛教,當時要學佛很不容易,只能自己看書學習,或是參與講座。舅舅這樣學了幾十年,對於佛法有很深的體會。

薰習佛法 啟發生命觀

慧峰法師受到舅舅的影響,從小就接觸佛法,啟發他對生命的看法和觀點。他念大學時,對佛教更是感興趣,先是接觸奧克蘭的佛教團體,學習佛教基本義理,後來更決定要出家。

當時佛光山已到奧克蘭建立道場,並開講《六祖壇經》,慧峰法師前往聽講,也讓他對佛光山有認識,同時知道,出家有二個可能,一是到佛光山讀叢林學院,但語言、文化等,對於非華人的他並不容易;另一是到南非讀佛學院,各方面都較能適應。

經過師友引介,慧峰法師選擇到南非就讀。三年級時佛學院裡一位來自南非大學的教授鼓勵他,應當更深入佛法的研究,可惜當時因緣未具。

因此,慧峰法師畢業後留在南華寺職事一年,隔年到佛光山修行。兩年後轉赴香港大學修讀碩士、博士,畢業後即到佛光大學擔任教職。

細讀經藏 香港做研究

在香港大學進修時,慧峰法師一年就取得碩士。博士論文由廣興法師及斯里蘭卡籍榮譽教授悲使共同指導,花了四年獲得學位。

慧峰法師博士論文以《般若經》為主題。為何選擇研究《般若經》?慧峰法師說,大學時對佛教興趣強烈,閱讀許多佛教經典,《金剛經》、《心經》、《大般若經》都讓他印象深刻,從慢讀到做為定課,就開始與《般若經》結下好緣。

後來,在南非讀佛學院時,慧尚法師知道他對《般若經》有興趣,開始帶著他,一對一教讀中文的《大智度論》,從一字一字讀,到一句一句讀,再宣講文意,一年半後,整部論讀三分之一。回到佛光山後,慧峰法師才自學完整讀完。

慧峰法師從《大智度論》入門,在香港大學攻讀博士班時,決定以《小品般若經》的結構研究和佛教思想,為主要研究方向與核心。

探究原典 體佛真實義

對於語言學習的困難,慧峰法師有很深的感受。在南非時除了學習佛法,也學習中文。

當時佛學院採漸進式教學,一開始每周僅八堂中文課,到三年級時,只剩一門課使用英文,其餘都是中文。

他在南非佛學院時就開始擔任口譯,後來到台灣叢林學院,在國際性活動裡擔任翻譯的機會愈來愈多,養成「多語言」的思惟模式。法師說,如果能用某種語言做夢,表示深層意識已經進入這個語言。

慧峰法師認為,中英文的語言結構有很大差異,英文的主詞及時態,都與中文不同,而中文經常涵蓋更多意義。

後來學習梵文、巴利文等,在梵文經典的原義清清楚楚,轉換到中文就會有問題。

但有些經典只保留中文,所以對於經典背後的印度原典、思想,也要能夠了解,多學習語言對佛教研究非常重要。(上)

慧峰法師

紐西蘭籍,畢業於奧克蘭大學工程系、佛光山南非佛學院,香港大學佛教研究碩士、博士,曾任佛光山鑑真圖書館工程組組長、都市佛學院教師、香港大學佛教文化文憑及高等文憑中心教師、佛光山香港佛學院教師。

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助理教授、佛光山寺副住持,專長為般若經系、初期大乘、印度佛教、佛教詮釋與翻譯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