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體育署統計顯示,國小孩童瘀青頻率高,逾三分之一「每月瘀青一次」,推估全台有四十萬孩童,每月瘀青上身。愛運動致瘀青血腫排行前三名為棒球、跆拳道、籃球。六成家長處理瘀青「霧煞煞」,專家提醒:瘀青切記「冰藥熱醫」四個正確步驟,才不會因不當熱敷,而讓「十元(銅板)瘀青變大餅」!
高雄長庚骨科系運動醫學科主任周文毅表示,運動傷害有相當多種型態,常見的有鈍傷、挫傷、肌肉拉傷跟關節扭傷,這些都容易產生瘀青、血腫的現象。
由於外力碰撞造成了微血管破裂,使得血液外滲到血管外,此時血小板發揮凝結功能開始瘀積,就形成了瘀青,若瘀青較為嚴重,有皮下的出血腫脹,就是血腫。而外力的碰撞也容易讓組織受傷而發炎,如不好好處理,又持續運動,不僅疼痛時間拉長,患部也會一直處在受傷狀態,影響活動力。
周文毅建議,瘀青、血腫應遵循「冰、藥、熱、醫」的處理步驟,其中受傷後除了冰敷,也建議可考慮搭配使用瘀青血腫藥膏,例如醫界長期使用的MPS(黏多醣)成分瘀青血腫藥膏,可直接深入瘀青腫脹處,解除瘀血腫脹,加速復原。
周文毅說,倘若是關節韌帶扭傷沒有好好處理、癒合不完全,早發性退化性關節炎可能提前報到;如果挫傷未完全復原,也可能發生組織沾粘現象,影響到肌肉延展性,演變成慢性疼痛,提醒家長在孩童運動前要做好熱身及防護準備,若發生瘀青血腫,則要積極處理。
擔任瘀青照護衛教大使的中華棒球代表隊隊長楊岱均說,家長最常見錯誤的處理方式為熱敷,誤以為可加速瘀血退散,反倒使患處血管破裂更嚴重,加重發炎情形,使瘀青血腫擴散更大片,延長復原時間。
他呼籲所有愛運動的孩童,除了做好個人防護,若因傷害產生瘀青血腫,也應依「冰、藥、熱、醫」步驟照護,才能健康快樂地投入喜愛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