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鼓勵學子 跟著心走

 |2016.03.23
1331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二○一四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艾瑞克・貝齊格(Eric Betzig)昨首次應中研院邀請來台,以「活體生物的高解析影像」為題發表演講,會後接受媒體訪談,分享自己一路研究的歷程和心境轉換。與多數學者不同,他從未在大學任教,中間還曾離開學術界十年,他以「crazy(瘋狂)」形容自己,但他認為,人的一生很短,「在每個階段產生新的影響力」,是他對自已的期許。

貝齊格與威廉・莫納(William E. Moerner)及史蒂芬・海爾(Stefan W.Hell)前年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回想起兩年前得知榮獲諾貝爾獎那天,貝齊格直呼「驚嚇、整天都感覺很不真實」,像被公車撞到,知道自己的生活將被改變。

在業界設計儀器7年

只賣出2台

貝齊格一九八八年獲得康乃爾大學工程物理學博士,隨後進入貝爾實驗室半導體物理研究部門工作,一九九六年貝爾實驗室關閉後,他選擇離開學術界、到父親的機械公司工作,但科學對他的吸引力依舊不減,脫離近十年後再次重回學術領域,開發出超高解析度的螢光顯微鏡技術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貝齊格在業界花了七年時間設計儀器,卻只賣出兩台,讓他有感於要賣產品是多不容易的事,學術界還是有較大的空間讓他滿足好奇心,決定重新回到學界,先和好朋友一起自費在客廳開發光敏定位顯微鏡(PALM),成為他拿下諾貝爾獎的開端。

近十年的業界生涯,讓貝齊格學到最多的是「聆聽需求」。他說,學界和業界在做的事其實很像,都是解決問題,不過在業界,先有需求才有技術,有人買單才代表技術獲認同,要的是實用性高、便宜又安全的產品,學術界則常把需求和技術帶往兩個方向,這是兩者最大的不同。

用玩的心態來工作

才能走長久

在貝齊格的研究生涯中,他只要看到他開創的領域引起更多人重視及投入,便選擇帶著累積的經驗離開,再去「開疆闢土」新領域,讓不少人嘖嘖稱奇。他說,人的一生很短,他不喜歡一成不變,希望在人生每個階段都能對社會產生影響力,因此當他發現有很多人開始重視他原本努力的領域,便是他抽身、再去尋找新領域開創的時候。

他也鼓勵年輕學子「跟著自己的心走」,雖然自己是個瘋狂的例子,但人要成功,需要投入大量心力和時間,若做得不開心很難持續下去,「不要為了符合他人、社會期待而選擇」,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愛的事物、用玩的心態來工作,才能走得更長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