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五年底,行政院延攬外籍人才,決定鬆綁外籍人士與僑外生留台工作限制。希望方案盡快通過,但逢五二○政權交接即將來臨,加上各界分歧意見,反對者提出,勞動部刪除外籍人士雇用,四萬七千九百七十一元最低薪門檻,使台灣低薪化更嚴重,導致財團維持低勞動成本,開放中國大陸白領階級搶食台灣青年工作等論述。
從分歧意見中,可看出國人在全球化潮流中,本地人才與國際人力競爭所承受的龐大壓力。從這次「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修正案來看,開放的對象包括:金融、會計、語言媒體、土木運輸、觀光旅遊、餐飲、電信、製造批發、房仲與移民仲介等行業,整體來看都需要具備良好溝通能力與創意思考技巧。
即使國內短缺已久的高科技人才,也希望具備多元思考能力,與系統性溝通的人才。受到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及選擇題考試題型影響,大多數年輕人缺少上述能力,這才是台灣人才短缺的癥結所在。
這方面能力不是短期內可以補足。唯一可以採取的途徑是向外尋求「互補性人才」,從已經在台灣求學或實習的年輕外籍人士、僑生,甚至是陸生身上找,把優秀的人才留下來,才能補燃眉之急!
筆者長期在大學任教的經驗來看,儘管境外學生也曾出現學習動機不一、能力參差等問題,卻擁有超越台灣年輕世代的互補性條件,如:外語能力、多元世界觀、對台灣的另類認識、較佳體能、少近視、社交能力好,挫折容忍力等方面,都因生長背景的多元性,已為台灣高教注入新思惟與新活力,如能留才,將可成為開拓國際市場與機會的生力軍。
試問:國人中有哪些人擁有四種外語能力?可以組成台灣大專學生球隊或創意團隊,贏得國際大獎?有哪些女生體適能好到參加男性足球隊比賽?還有全年無休、在實驗室工作的外籍理工科助理,甚至許多聰穎過人、學習動機強、舉一反三的陸生與外籍生!
誠如《西遊記》的故事,說明一個團體需要擁有多元背景的人才異質結合,才容易成功,如:唐三藏、孫悟空等成員,雖然個個差異頗大,只要領導者能識人與用人,就能發揮團隊成員的特長,產生相加相乘的互補性功能。
如果台灣風景最美的是人,台灣的人才當然也是各國吸引的對象。在海外工作的台灣人當然也不希望被稱做「白領或藍領台勞」等具有歧視性字眼。
既然人才流動是世界大勢,在鼓勵台灣年輕人走出去、培養國際移動能力的同時,不要忘了留住優秀人才,不論國籍、背景與膚色。
期望接下來的執政團隊與立法委員們,在人才政策上不容鎖國,廣納百川,才能吸引國際人才與勞動力來台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