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滿濟
森林禪觀的比丘們,
應守護六根門戶,
念想,人命如朝露,
色身像陶器般脆弱……
請以慈心、祝福的善意,
打造一座美好的心靈城市。
慈心護念山川河流、星辰大地,
以及居住在林間的神祇與精靈。
寺院一個月的農曆年,大眾以忙為樂,面上總是洋溢笑容,為來山的信徒、遊客們熱誠服務。人間佛教的修行不玄談高論,而是給出時間、給出心意、給出歡喜。農曆春節,編輯部仍忙於新書的出版,兒童動物故事《靈猴說》、百萬字的《玄奘小說全傳》歡喜與讀友見面。緊接著《開山50年特刊》、智慧故事書《黑暗,還有光&活出風的自由》也忙於文字的審訂、紙張的選擇、成本的估算等等,編輯人,精於文字是必備的,但又必須面面俱到,從紙張到經濟的考量。編輯若沒幾分定力,是成為不了一位專業的編輯人。
關於禪修的記載,流傳這麼一則有趣的故事。
舍衛城數位比丘,得到佛陀授予禪觀的主題,就遠離熱鬧的城市,尋覓到一處寧靜的樹林,分頭在樹下精進思惟「念處」的禪觀。(註一)
原先棲息林中的精靈,以為比丘們只停留二、三夜,所以就離開樹上,到地面上休息。但經過了十多天,比丘們仍沒離開樹林的打算,精靈們感到害怕,他們猜測比丘們可能要在此結夏安居。果真如此,他們得被迫在地面生活很長一段的時間,這樣的居住環境讓他們感覺痛苦。
為了奪回樹林,精靈們決定一起發出鬼魅般的聲音,製造恐怖的景像來嚇走比丘們。精勤於禪觀的比丘們被精靈幻化的身體無頭,或有頭無身的魅影,雖不害怕,但還是難免受到干擾。比丘們也非常生氣,離開林子,回舍衛城向佛陀報告此事。
「佛陀,森林的精靈集體作亂,整夜製造幻相,讓我們不得安靜禪坐,我們要如何對治這些頑皮的精靈呢?」
「比丘們,你們要帶上我授予的武器,這個武器即是我受持的『慈心之經』。你們以慈心為本,才能與森林的精靈和平共處。」
比丘們依佛陀教導誦讀《慈經》(註二),要從內心散發無量的善意給予森林一切有情眾生。精靈收到比丘的善意心念後,改以歡迎的態度,不再干擾比丘的禪修。他們樂於居留在地面上,守護禪修的比丘們。森林裡恢復和諧,夜半不再出現鬼嚎、魅影。
這則佛陀時代,比丘與精靈鬥法的故事,經過了千年,同樣的真理是不會改變的。善意必能獲得友誼,誠心接納他人,能使對方歡迎我們的到來。禪觀的比丘與精靈的對抗,如同人際之間的矛盾,化解的不二法門,唯有學習「慈悲」,改用對方的立場來看,並理解對方的做法,才有希望消除敵意及建立和諧的人我關係。
註一:「念處」,全名為正法念處法門。起於外道以身口意三業諸問題質問新出家之比丘,佛陀為此廣說「正法念處法門」,以觀身念處做禪觀起點,繼而深入了解三界六道的因果關係,從中解脫生死流轉之流。
註二:《慈經》,佛陀對禪修的比丘們教導身為一個修禪者,應如何對於有情眾生慈愛與祝福的開示,以慈心化解對立、紛爭。經文節錄如下:
願我無敵意、無危險,無精神的痛苦,無身體的痛苦,無偏見的執著、願我處處法喜充滿,保持快樂。
願我的父母、我的導師、親人、眷屬、和朋友,以及我的同修,我的伙伴,願他們無敵意、無危險、無身體的痛苦、無心靈的痛苦。
願他們無煩惱、無悲傷、無恐懼、無疑惑、無偏見的執著。
願他們不論在任何時刻,皆能身心安然自在,願他們處處喜悅充滿,願他們擁有平靜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