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八哥展翼時,翅膀上的白點形成「八」字,因此稱「八哥」。現在只有金門看得到成群的本土八哥。
圖/蘇貴福提供
【本報高雄訊】「八哥為什麼是『八」哥,不是『一哥』、『七哥』或『九哥』?」高雄野鳥學會資深會員、中鋼退休員工蘇貴福,昨天在鳥會的生態座談中,生動的分享許多有意思的鳥名由來。
由於本土八哥雙翅中央各有白點,展翅時兩個白點呈現「八」字,所以稱「八哥」;只是,現在台灣常見的白尾八哥(黃色喙)是外來種,本土八哥幾乎不見了,只有金門還有成群的台灣本土八哥。
在中鋼草創階段就進廠工作的蘇貴福,去年退休;他從一九九二年開始拍鳥,走過台灣山、海、河、田和都會區,還不時和喜歡拍攝鳥類生態的朋友到國外拍攝,日本、泰國特有鳥類都成為他的攝影紀錄。
退休之後,他有一天在野外看到羅文鴨,突然閃過一個念頭「為什麼羅文鴨叫作羅文鴨?」於是開始探究鳥名、別名由來,找古書、查資料。原來「羅文鴨」的名稱來自身上的網紋;遊隼的飛行時速可達四百公里,所以有「極速之客」的別稱。
「水雉可以在菱角葉上漫步,起飛時輕輕踩過葉片,看起來輕盈如仙子,所以又稱『凌波仙子』。」蘇貴福說,台南官田有水雉保護區,那裡可欣賞凌波仙子飛舞美姿。
「佛法僧」鳥的名稱自日本傳來,他說,日本人白天看到這種鳥,晚上聽到一種鳥叫聲聽起來和日文「佛法僧」三個字發音接近,就認為那種叫聲是白天所見的鳥類叫聲,因此稱那種鳥為「佛法僧」,又名「三寶鳥」。
「不過,後來證實,發出『佛法僧』叫聲的,並不是被命名為「佛法僧』的鳥,而是一種角鶚!」蘇貴福表示,即使真相大白,「佛法僧」鳥並沒有被改名,大家就把此事當「三寶鳥事」趣談。
蘇貴福指出,「鵂鶹」是最小型的貓頭鷹,體型接近麻雀,因為晚上叫聲聽起來可怕、飛行時又無振翅聲,獵物能力強,古時候被列為不吉祥的鳥類,名稱有「休留」兩字,表示官方不容牠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