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玲惠
糴與糶這兩個字可能有許多人不知如何念。糴,音「ㄉㄧˊ」,其義為買,專門用在買米糧穀物上,糴米就是買米。糶,音「ㄊㄧㄠˋ」,其義為賣,專門用在賣米糧穀物上,糶米即賣出米穀。這兩個字在國語上似屬較偏僻的字,現在都只以「買米」和「賣米」簡單稱之。
在台語糴米念作「tia7 bi2」;糶米念作「thio3 bi2」,民間和農人對這兩個字應不陌生。
糴與糶這兩個字在古代亦常用之,如戰國時代,魏國李克有「平糴法」,即在豐年買入(糴)米糧,荒年再賣出,用「收有餘以補不足」來平衡糧食價格。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中治家:「經霖雨絕糧,遣婢糴米,因爾逃竄,三四許日,方復擒之。」婢女竊取買米的錢財而竄逃。《韓非子.內儲說下》:「韓昭侯之時,黍種嘗貴,甚少有,昭侯令人覆廩,廩吏果竊黍種而糶之甚多。」
唐朝聶夷中〈詠田家〉詩有:「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穀;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之句。二月蠶還沒養,卻已賣蠶絲;五月稻穀還沒熟,就先把它們的穀青賣掉;雖然是為醫眼疾,但是卻非常捨不得,如同剜割心頭肉。清寒之家,在稻穀未成熟之前就糶穀青,穀青的價格一定比成熟的穀子賤價,且部分不肖糧商知道稻農急於用錢才會糶穀青,會壓低穀青的價格,如同高利貸。台語有「糶米糴番薯」之句,即早期農家賣掉辛勤種來的米穀,只能買低廉的番薯曬成番薯簽度日維生;可見當時農人的辛苦。
五十年代曾有農家子弟為了籌不出學費念大學,父母忍痛糶穀青,讓孩子有受高等教育之機會,以更上一層樓,所以後來有清寒貸款制度。也曾聽說一些紈褲子弟,揮金如土,連穀青都偷去賣,敗光家產的故事。
台北三張犁吳興街六百巷一百弄底,有一古道,是早年當地農民往返南港、深坑、木柵、景美等地賣米,所走的道路。三張犁的農民不想挑米繞平地遠路,因而開闢這條五百級石階的山路,肩挑沉重的米穀稻作,翻越高聳山嶺,先民為求平安,在古道途中建有一糶米公廟。此條古道被稱為「糶米古道」,又因糶的台語發音似挑,也稱「挑米古道」或「米路」。有機會應去糶米古道踏青,體驗當時農人肩挑翻山越嶺之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