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童軍團二十四年來首度在禪淨共修祈福法會表演,傳遞三好四給五和。
圖/人間社記者何宗益
【人間社記者高惠萍、陳瑞珍、林淑玲台中報導】佛光童軍團、佛光青年齊聚中區的禪淨共修祈福法會中,在台中圓滿劇場以法音獻藝。童軍團高唱〈給〉,並以整齊飛揚的旗舞,以摩斯密碼打出「三好」、「四給」、「五和」。台北佛光青年歌詠隊和中區佛光青年團六十位青年則首度合作演唱〈歌詠一九五三〉。
豐原、彰化、妙法、福山、惠中、員林、福圓等童軍團,共兩百七十六人參與法會。「給人一句好話,給人一個微笑,給人一點心意,給人一些美好。」輕快的節奏,透過紅白旗的隊形變化與童軍的燦爛笑容,傳遞三好、四給、五和。
佛光童軍副執行長郭東鴻表示,旗舞由羅浮自己編排,用心做好每一個環節,充分力行「給」的精神。加入惠中團九年的賴韋辰表示,第一次參加禪淨法會演出,覺得〈給〉的歌詞充滿正向的力量,這首歌將大小童軍融合在一起,像一個大家庭。
中區總團長曾慶祥表示,童軍以服務人群為宗旨,意義美好且良善。十七年前童軍團初創時,即帶領女兒曾怡萍、兒子曾楚淵加入,如今一歲八個月大的孫女林玹亘也加入幼童軍大家庭,一家三代共同為服務大眾奉獻。
台北佛青歌詠隊和中區佛光青年團,在中華佛光青年總團執行長如彬法師帶領下首度合唱。法師表示,星雲大師一九五三年來到宜蘭弘法,為接引青年學佛、認識人間佛教,成立第一支佛教青年歌詠隊,藉由青年弘法的熱忱與歌唱的歡樂,將三好、四給理念傳唱出去。
特別的是,〈歌詠一九五三〉是佛光青年的集體創作,緣起於一位青年聆聽〈佛教青年的歌聲〉一曲後,引起內心極大的撼動,因而以此曲為藍本,完成〈歌詠一九五三〉的初稿。
隨後在更多青年的腦力激盪中,花費一年時間修改詞曲,完成現今演唱的版本。此曲先在「大馬好」馬來西亞佛教青年音樂會上獻聲,在中區禪淨法會的演唱,則是台灣的初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