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認為,「台灣不需要這麼多醫學中心」,醫學中心過多會造成資源過度集中,例如每家醫學中心都做器官移植,但都沒有足夠的量,醫院評鑑可作為醫學中心退場機制,讓基層醫療愈分散愈好。
國人有醫學中心迷思,認為到醫學中心看病最有保障。二○一三年五月,衛福部前部長邱文達一度取消醫學中心上限,因反彈大,不到一周又喊卡。台北榮總醫企部主任李偉強說,醫學中心能拿到更多健保給付,健保恐撐不住,最後共識以二百萬人口為一家醫學中心,至今維持上限十九家。
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究員潘柏翰指出,按二百萬人口一家的設置標準,台灣只需十二家醫學中心;部分醫學中心靠輕症門診賺錢,可能排擠重症照護,呼籲醫策會將救治急重症列為評鑑必要項目,或提高分數比重。有進場就有退場,當醫院表現退步,就得從醫學中心內除名。李偉強說,醫界願意接受的退場機制就是醫院評鑑。楊志良說,評鑑對提升醫療水平與標準化有益處,但評鑑項目多如牛毛常遭詬病,醫護天天忙於應付。
台北榮總顧問兼任婦癌科主治醫師趙灌中透漏,有醫院為了準備評鑑,壓縮醫護工時,甚至出現不收合併症等重症病人的狀況,或在床數比、死亡率等數字上灌水做假,以免影響評鑑分數,都是醫院私下不能說的祕密。
趙灌中認為,醫院評鑑應暗中查訪,像評比餐廳的祕密客一樣,或是在通知實地評鑑前,先暗中走訪,而非大張旗鼓做評鑑,不然得不到真實面,才能真正提升醫院的照護品質、讓不適任的醫院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