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希諴
「周醫師有空來我家坐坐,我每天都有空。」九十五歲從事藝術工作,罹患失智症初期的劉老太太說。
「她最近在整理房子,打算把一些古玩賣掉。」劉老太太的秘書黃小姐說。
「老太太還親自整理房子?」
「對啊,她說年紀大了,要把生活更簡化。因為小孩子們都住在國外,到時候沒人能夠幫忙整理善後。」
看診完畢,劉老太太門前,拄著柺杖回頭跟我說:
「我的公司,子女們因為都在國外,沒人可繼承,我也要做好轉移交接─」
「辛苦了,加油。」
等劉老太太走出診間後,護理師問我:
「我很好奇,預期就要死亡之前,還需要幫自己,做最後的整理嗎?」
「為自己將留下的種種,預先做整理分配,也等於是為自己關心的人先做整理。」
「就是所謂的『愛』嗎?」
「嗯,愛自己,也愛別人。」
「這─,要做到什麼程度呢?擺爛又何妨呢?反正自己都要死了?」
「應該不能說做整理就是『愛』,不做整理就是擺爛;畢竟為自己人生作最後的整理,或不做整理,都是個人最後的選擇權罷了。」
「我贊成劉老太太這麼做,因為我看過許多老人家,以為還有許多時間,幫自己的生平跟財物,作最後的整理,結果卻沒有機會了─」
「例如許多老人因為突然生病,或其他家人也生病,必須隨侍在側,而失去了機會。等到有一天自己也生病了,才突然驚覺到,已經沒有機會了。」
「對啊,加上隨著年華老去,老人的活動能力限制,也愈來愈大。」
「所以有些老人們誤以為,盡量活久一點,盡量避免生病是最重要的;但其實,及早把握時間,善用自己的餘生,才是最實在的。」
「有這麼嚴重嗎?這樣會不會壓力太大?」
「正好相反,每天做好準備,因為心無罣礙,反而平安喜悅。」
「那不是跟修道人一樣?」
「沒錯,我覺得這也是修『生命之道』的一種方式,而且是很負責的修到底,所以直到生命終點,都持續的活在當下啊。」
(作者為中山醫大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