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治仁
民眾自覺:人民必須要開始認同美學在生活中的價值,並願意犧牲自己的某些自由來換取整體的美感。人人堅持自己的自由選擇權和便利性,整體呈現就會像現在的雜亂無章。其實大家對自己家裡的環境普遍都很重視,但往往忽略了公共空間的美感要求。
文化改變:群我之間的倫理文化必須要調整。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在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之間找到平衡點。在我們印象中強調個人主義的歐美國家,其實在很多居家的規範上,都有比我們嚴格很多的限制,來保存整體的美感和歷史的傳承。舉例來說,歐美社區裡大到房屋外觀的顏色,小到草皮的整理,都不完全只是自己的事,而必須遵守社區鄰里的整體規範。
法律規範:不管是個人自覺或是社區共識,最終造成長遠持續改變的,還是要通過立法和執法才能落實。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觀念和文化的改變才能夠讓法律能夠有效執行。
社區營造:一群有共識的鄰居,可以從自己的社區和居家環境開始做出改變。有時候,從小而關鍵的地方,做畫龍點睛的變化,往往能帶來很大的驚喜和示範效果。
以上幾個變項環環相扣、相互影響,只靠單一因素無法造成結構性的改變。如何整合這些變項來形成一個好的循環是最重要的工作。過去幾年因為經常出差歐洲,感受到美學教育及落實不是短期能看到影響的,而需要經過至少一個世代的努力來形成觀念和行為的改變,能重視細節的美學設計,連戶外固定水管的釦環都當成藝術品來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