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一名二十多歲男性高燒就診,檢查肺部出現結節,以為感染肺結核,治療未見起色,懷疑感染愛滋,住院查不出病因,最終關節腫痛,抽血才知體內ANCA(抗嗜中性白血球細胞質抗體)呈陽性,確診為ANCA相關血管炎。
醫師指出,血管炎發生在哪個器官,該處就有症狀,第一時間難確診,初期有鼻竇炎、咳血、血尿、發燒等症狀,反覆發作久治不癒,恐為血管炎。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溼內科主治醫師歐燦騰表示,血管炎好發於上呼吸道(鼻竇炎、鼻炎)、下呼吸道(肺部節結、胸悶、咳嗽)、腎臟(腎功能低下)、皮膚(傷口難以癒合)等四部位。
歐燦騰說,血管炎難診斷,由於血管佈滿全身,身體哪處血管被免疫系統侵犯,哪邊就出問題,如眼睛腫起、肺出現結節久咳、或耳朵聽力受損,患者奔波多科難對症下藥。
歐燦騰說,合併關節疼痛的患者占少數,未必會轉診至風溼免疫科,因而延遲治療時間,不乏患者病逝。亞東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溼科主任吳建陞認為,台灣血管炎發病率約百萬分之四,但因部分血管炎疾病類型未被資料編碼,不在健保署資料庫中,國內約有一百多名患者,可能被低估。
吳建陞表示,一般而言,合併二到三種以上症狀較易確診,初期若有鼻竇炎、咳血、血尿、發燒、四肢麻痛、無力或皮膚出現紫斑、紅疹得當心。
歐燦騰表示,早期以藥物、化療或生物製劑治療,多能控制,雖難以治癒但復發率會降低,患者治療時因免疫力低,不宜生食、吃未熟荷包蛋、生魚片,避免到人多地方,戴口罩、自備筷子、湯匙以免感染,勿過度進補使免疫系統更亂,切忌憋尿,恐尿路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