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片 《45年》 安靜的哀傷

文/周紘立 |2016.02.20
1384觀看次
字級
安靜的哀傷 圖/傳影互動提供
安靜的哀傷 圖/傳影互動提供
安靜的哀傷 圖/傳影互動提供
安靜的哀傷 圖/傳影互動提供

文/周紘立

我認為沒有人不需要愛,與被愛。

科學指出激情具有時效性,開始之後直奔「無感」的終點;而從擁有到失去的時間與你和對方廝守長短毫無關連:要或不要、放棄或被拋棄,僅需彼或此單方面決定。

「先說先贏」是愛情中最殘忍的割捨,沒有結婚證書白紙黑字畫押還好,結了婚便有道德約束,無論何者,苦的總是「被告知」的人。那意味著他必須獨自承受不再被需要的事實,即使對方條列式分手、離婚的一萬種理由,每種聽來都是謊言,恍若置身言詞的積雨雲裡,理性的反芻、解構、分析,感性地撞牆、踟躕、內心小劇場,只為痛快安上恰當的罪名並還給離去者。

初戀乍現同床異夢

關於愛的故事訴說不盡,譜成一張藍色蜘蛛網,因其俗,俗是真實的生活。但《45年》將俗的題材主角換作七十歲的夫妻,大白話地解釋愛情的易碎,反而使電影異常「誠實」。

女主角凱特很完美,我們認知該有的美德她全具備:十點半上床睡覺,早上跟狼犬散步田園,該洗的碗該做的吃食該收的信,對外應對姿態優雅,是老話說的「進得了廚房,出得了廳堂」的理想太太。直到一封以德文寫就的信件寄給老公傑夫,那和隕石撞地球狀態差不多,徹底毀了她以及她營造的完美。信告知傑夫初戀女友的遺體找到了,就在厚雪融化的阿爾卑斯山的溪谷裡,像塊牛排被冰凍著。

《45年》的特殊處就在這,死去的其實並未死去,只是收到某個偏僻的記憶夾層;況且「她」始終維持於傑夫最後鮮明的樣子,懸而未解的愛不受限時空間的推移而轉變,它會加劇曾經未完成的想望。

電影裡先是妻子婉轉試探事件的來龍去脈,接著她被迫睡前聆聽丈夫的叨叨回憶,她來不及參與的空白老年才補齊。「老」應當是安穩的,然而,碰上永恆的記憶誰拿它都沒辦法,這促使凱特懷疑自我,也對同床人陌生。她像個旁觀者無從置喙,在老伴的「突發事件」中沒有一席之地,她不知道該將自己放在哪個座標;且面對的是一具保持在二十七歲的年輕遺體,七十歲皺紋滿臉的她顯然屈居下風。

凱特哀傷的是,丈夫比下世者熱中的程度更勝活人,丈夫和下世者短短相處時間中值得懷念之事比跟攜手四十五年的她更豐沛盎然,她怎麼跟一個「往生者」計較?跟記憶、年華搏鬥?時間的可厭在於人只活一回,你之所以是你,憑藉的是過往經驗的累積,當你開始計算勝負時,局面便失控朝嫉妒滑去。

愛情終究燃燒殆盡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就我解讀,愛時有恨,恨時帶愛,並非字面上全然的極端。為何摔了渾身泥巴,洗淨後急赴另個泥坑?根據累積多次失戀經驗的個人意見,恨所牽扯的憤懣、自卑、看不慣對方另結新歡照三餐拍照打卡曬恩愛……等情緒,皆是依附於愛。

《45年》徹底展現愛恨的不可區分。導演擺脫灑狗血(就是一哭二鬧三上吊)的直覺反應,透過老夫妻間平淡的問答如實呈現平靜河流下的漩渦,一層一日地凝視擴大的傷口。養成的遛狗習慣、鄉村的田園風景、餐桌的吃飯問候此刻翻轉意義:唯有狗不離不棄,無垠的地平線顯得荒蕪,演練數十年單調的台詞。原先所以為的輕易地將凱特扔擲到異世界,她需要重新認識眼前的男人,以及調適產生化學變化的外在環境。

這戲的「誠實」赤裸裸詮釋愛的難為,卻也太「誠實」讓人吃不消。除了直指問題核心外,我彷彿在看國家地理頻道,山樹河車床,靜止的畫面一條霧帶慢慢慢慢地從左飄到右,輕聲細語的爭執,使整部電影非常之「安靜」。但並不影響《45年》的精緻,它告訴觀眾如森林大火的愛情終究有燃燒殆盡的時候,如何維繫「關係」才是愛情最難,也最費解的謎語。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