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槐興
元宵節的名稱,源出道教,據說能賜福於人間的上元天官,就誕生在正月十五,大家都在那一天煮元宵慶祝。
元宵是用糯米粉搓成小圓球狀,放在鍋裡煮好時,載沉載浮之樣貌,故有「浮丸子」之稱;起源在漢唐,盛行於宋代。宋人周必大《平園續稿.元宵煮浮丸子》有「煮糯為丸,糖水為湯,謂之元宵」的記載。
辛亥革命後,袁世凱竊取了大總統的職位,忌諱「元宵」,與「袁消」同音,認為不吉利,乃於一九一三年元宵節前下令,將「元宵」改為「湯圓」。
元宵節,除了吃湯圓也賞燈。賞燈的習俗,據傳起源於荒淫的隋煬帝。他要娶胞妹為妻,胞妹托辭,須等正月十五繁星滿地,才肯嫁她;隋煬帝乃下令正月十五夜,一律舉火燃燈,違者斬首。正月十五夜,其胞妹登樓俯視全城,果見遍地燈火,以為果真繁星滿地,大為懊悔,乃跳樓自盡;後人遂於是日張燈結綵,以為悼念,而一些平時深鎖閨門的女子,也趁賞燈之時,出門與情人幽會。
宋代詞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壼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可證當時盛況。
後來,在燈會時加上猜「謎語」活動,更增添熱鬧了。
「謎語」,是戰國時代的說客和策士,用拐彎抹角的暗示,向國君提出主張,易於接受他的建議;當時稱之為「廋詞」或「隱語」。一鳴驚人、一飛沖天等成語,便是《史記.楚世家》所記,伍舉諫莊公的「隱語」。
最早的猜謎故事,見《世記新語.捷梧篇》載:魏武帝曹操經過「曹蛾碑」,見碑後有大文學家蔡邕所題八字「黃娟婦幼,外孫齏臼」,問隨行謀士楊修知否其意?修曰:「黃娟色絲也,千字為絕;婦幼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齏臼受辛也,於字為辭」──全文為「絕妙好辭」。
宋時王安石,曾口占一謎,請好友王吉甫猜。」其題曰:「畫時圓,寫時方;冬時短,夏時長。」王稍思索,不答謎底,另說一謎,其題曰:「東海有一魚,無頭又無尾,更除脊梁骨。」兩謎語都是「曰」字。
現在元宵節,每年政府都按當年生肖製作主燈,並請文人雅士,製作有趣燈謎,準備大批獎品,讓猜燈謎成為最受大眾歡迎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