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純甫書畫作品補紙後小托。圖/圖書醫院提供
【本報台北訊】人生病了要找醫生,那書生病了怎麼辦?封面裂了、縫線斷了,書頁破了,有辦法「醫」書嗎?國立台灣圖書館的「台灣圖書醫院」,就像是各種紙本圖書修護的大觀園,裡面有一群「書」醫生,專門治療「病書」,還提供線上學習,民眾的書籍若有任何「病灶」都可查詢。
台灣圖書醫院每周三開放民眾參觀及真人實境導覽,除了能看到各種古老手工技藝及現代科技儀器,還能跟修護達人們直接對話。也提供各大專院校學生到醫院實習,希望將修復教育扎根。
圖書醫院的「治療」內容主要是修復中西式古籍跟書法作品。修復師徐美文表示,修復是一門學問,要先考究、評估書的結構,才能幫每一本不同的書做最好的治療,像是冷凍除蟲、除黴、縫線裝書等。她說,清末明初詩人張純甫的書籍就是由圖書醫院修復。張純甫的兒子張子唐,因看重圖書醫院專業修復技術,願意將父親彌足珍貴的第一手手稿及書畫作品捐贈國台圖,「有一幅書法嚴重發黴,整個都爛了,花了兩周才修復完畢。」
圖書醫院內,陳列了中式藥材、西式化學藥品及各式紙張,並置放日據時期的圓背機、民國六十年代的鉛字燙金機等傳統機具。近年來,更陸續採購酸鹼值測試儀、紙張厚度計、分光色差儀、光學顯微鏡等精密儀器。徐美文說,用來修復的紙張必須使用手工紙,院內光是手工紙就有好幾十種,還有布料、皮革等,都是為了古書修復使用。
簡易修書 勿用膠帶
徐美文說,她遇過最困難的任務是修復一張「黏滿膠帶的日據時期台北市地圖」,而且是3M膠帶、透明膠帶、膠膜各種類都有。因為經過快五十年歷史,膠帶很難移除,「花了一年多才除掉兩百多張膠帶」,之後還要把碎片拼回原來地方,進行「拼圖大挑戰」,一條河斷裂成好幾十個碎片,真的很可怕。
雖然醫院不對外修補,但如何保存自己的書?徐美文建議,盡量把書放在通風、乾燥的地方,避免照光,也可用簡單的中藥避免蟲害,例如冰片、黃柏、花椒等。如果書已經長黴,可以到市面上買除黴劑,無色無味較佳。
如果書已經破掉了,可DIY手工漿糊做簡易修補,製作簡單,材料便宜,切記絕不要用膠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