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預估水產養殖將超越海洋捕撈,成為未來水產品的主要供應來源。隨著全球養殖漁業興起,許多國家為了讓養殖漁業更加有保障,都已經實施養殖漁業保險,包括;對投資資本的保護,防範天然災害對人類健康、財產、養殖收成的損害,確保養殖收入,增加穩定和經濟福利等,讓養殖漁業的投資和漁民顯得更加有保障。
台灣被評為全球最易遭受天然災害侵襲之熱點,政府雖已經將寒害列入農業天然災害救助範圍,但補助農損金額有限,養殖戶損失相當大。
若能推動養殖天然災害保險,不僅可讓養殖戶的心血不會一夕付諸流水,也是養殖戶從事自主風險管理的重要手段。
台灣水產養殖保險,困難在於保險費率訂定、查勘認定損失及所產生的道德風險,這些都需要政府的大力協助。
台灣屬全球水產養殖重鎮,卻只有一家公司取得水產養殖保單(屬產物保險)。鑑於保險能夠幫助被保險人減少損失,並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生產,在歐美國家已行之多年,台灣政府應該積極推動。
唯考量到國內水產養殖產業,大多屬於家庭式小規模經營,養殖面積在一公頃以下占六成,經濟能力相對較其他行業弱勢,若要透過保險來轉嫁損失,政府應該政策性提供部分的保險費補助,來減輕養殖戶保險費負擔,才能提高養殖戶投保意願,降低天然災害對養殖戶生計帶來的影響。
隨著全球暖化極端氣候發生的力度和頻度都將增強,像此次寒流襲台的情況,未來還是會發生。有了前車之鑑,政府除積極透過科技研發,防範極端氣候帶來的威脅外,為維護農漁民生產動能,讓農漁民生活有保障,應該全力推動農業及養殖漁業天然災害保險,不要再虛應故事,老是靠花錢消災!
李武忠(台中市/農業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