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新竹訊】當高中生還在寫信交換泰迪熊的時候,一群五到九歲的孩子已開始透過網路,和芬蘭同齡學生對談。新豐國小附幼開設國際教育、連線課程,老師帶領學生認識世界各國學童的上學路、馬拉拉為何爭取上學權益,從幼齡開始建立國際觀。
兩年前,幼兒園的小朋友告訴主任羅君玲,「家鄉最好玩的地方是網咖」,如今他們升上國小,具有探索世界的能力,還影響其他同學向家長要求買地球儀。
「誰說國際教育,只能在小學的課堂上?」羅君玲從前年開始,將國際教育納入幼兒園課程一環,當學生告訴她,家鄉只有網咖、超商好玩,但她卻帶領孩子探索家鄉,透過明新科技大學幼保系助理教授劉豫鳳協助,甚至將觸角伸向其他國家,讓學童親自向芬蘭、美國、日本等地學生,介紹新豐鄉。
今年新豐國小附幼的國際課程延伸至小學一年級,四個班級班導師帶領學生與芬蘭同齡孩子「國際連線」,小學生透過表演,讓芬蘭孩子認識「過年」和「冬至」,芬蘭小朋友也用繪畫、舞蹈等方式,讓台灣小朋友知道芬蘭的耶誕味。
劉豫鳳連續兩年指導新豐附幼的國際教育計畫,她認為,當孩童建立國際觀,不僅加強孩童學習外語的動機,更具人文素養,在孩童眼中,新住民不是「外籍配偶」而是「外國人」,不再具有歧視性。
第一年加入計畫的一年級導師認為,在國際課程後,小學生會主動認識不同國家地理位置,「原來芬蘭在北邊」、「台灣這麼小」甚至向家長要求購買地球儀,好奇自己生長地區、其他國家人民如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