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木國小學生體驗溯溪樂趣。圖/教育部提供
【本報台北訊】為解決偏鄉學校長期面臨師資不足且流動率高的困境,教育部長吳思華昨宣布,今年將投入三億元,修繕全台偏鄉學校兩百棟宿舍,提高偏鄉教師的留任意願。同時,六班以內的小校由目前每班一點六五名教師,增為每班二師。
教育部昨舉辦「偏鄉教育創新發展方案期中成果發表會」,吳思華說,教育部將持續透過教師安定、行政減量、教學創新、社區發展等四個面向,穩定偏鄉師資。
吳思華指出,教育部近年陸續推動多項重要政策,例如偏鄉學校代理教師原本一年一聘,已改為同一名代理教師若經學校同意,最長可在偏鄉學校連續任教三年,不必每年參加甄選。另外,教育部將和各縣市教育局處共同研議偏鄉教師待滿一定期限後,申請調校介聘時,可提高加分。
吳思華表示,思考改善教育的同時,也要協助社區同步發展,像是舉辦「特色遊學」,吸引外地人到社區參觀,鼓勵更多年輕人留鄉創業。
教育部國教署中小學組組長許麗娟說明,在進行教師宿舍改建後,花蓮縣觀音國小、屏東縣來義國小等校的師資留任意願提高,將撥款給各縣市偏鄉學校改建、修膳兩百棟宿舍,希望明年能夠爭取投入十億元。
許麗娟指出,一○五學年起,推動國小合理教師員額編制,以學生的學習節數及教師的應授課節數換算每校配置的正式教師員額編制,六班規模的國小,全校教師編制調整十二人,亦即每班配置兩位教師;七至三十六班學校,每班調整為一點七五至一點九二位教師;三十七至六十五班學校,每班調整為一點七至一點八一位教師。全國一○四學年度國小六班以下學校約九百零九校。
研議補助 國小1名行政人力
另外,教育部正研議「國民中小學組長行政專任化」的可行性,把國中小行政工作減量,補助全校總班級數介於九至二十班的公私立國小一名專任行政人力,改善工作環境。教育部各司處也著手簡化訪視項目,採取線上審查、線上資料庫檢視等方式,減少老師行政負荷。
攀岩、溯溪課 外地學生搶讀
偏鄉學校雖面臨師資不足且流動率高的困境,但有不少小學發揮特色課程,走出自己的路,逆境重生,不但不被整併,反而吸引外地家長搶著送孩子去念書。像是有木國小,善用校園周邊的自然環境,經營成森林小學,發展出攀岩、溯溪及生態等特色課程,果然重現「生機」,不僅學生數暴增,許多學生還是特地從市區前往就讀。有木國小還引進「魚菜共生」課程,利用校內畸零空間打造有機農園,不僅美化校園,連窗戶的防盜鐵窗都能夠拿來種草莓。
南投縣互助國小位於中央山脈西側,居民以農業為生,分屬泰雅族群及賽德克族群。為補強在地學生文化弱勢環境,互助國小暑假推出夏日樂學計畫,就從族語及文化的傳承出發,讓學生跟著部落耆老上山狩獵、設陷阱及削竹做弓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