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僧有話要說》(二說) 我對金錢取捨的態度 文/心保和尚(節錄) |2016.01.24 語音朗讀 182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人們希望取得金錢、擁有金錢,用於生活所需,用於事業營利,用於存款或者投資,讓生活有依靠,自己也擁有自信。然而有般若智慧的人,是不會成為金錢的奴隸,他會善於管理,善於運用,善於給人,善於布施,做一位內心真正富有而具慈悲慧心的人。圖/人間社 人們希望取得金錢、擁有金錢,用於生活所需,用於事業營利,用於存款或者投資,讓生活有依靠,自己也擁有自信。然而有般若智慧的人,是不會成為金錢的奴隸,他會善於管理,善於運用,善於給人,善於布施,做一位內心真正富有而具慈悲慧心的人。圖/人間社 人們希望取得金錢、擁有金錢,用於生活所需,用於事業營利,用於存款或者投資,讓生活有依靠,自己也擁有自信。然而有般若智慧的人,是不會成為金錢的奴隸,他會善於管理,善於運用,善於給人,善於布施,做一位內心真正富有而具慈悲慧心的人。圖/人間社 人們希望取得金錢、擁有金錢,用於生活所需,用於事業營利,用於存款或者投資,讓生活有依靠,自己也擁有自信。然而有般若智慧的人,是不會成為金錢的奴隸,他會善於管理,善於運用,善於給人,善於布施,做一位內心真正富有而具慈悲慧心的人。圖/人間社 文/心保和尚(節錄) 人們希望取得金錢、擁有金錢,用於生活所需,用於事業營利,用於存款或者投資,讓生活有依靠,自己也擁有自信。然而有般若智慧的人,是不會成為金錢的奴隸,他會善於管理,善於運用,善於給人,善於布施,做一位內心真正富有而具慈悲慧心的人。 在《貧僧有話要說》第二說大師講「我對金錢取捨的態度」,文中盡是把我們如何以智慧處理金錢的方法,說得相當得體,讓我們不得不發自內心從中學習。以下是在閱讀第二說後,將大師的處理金錢智慧做一分享: 現在,站在我(大師)個人的想法上,看到東西來了、物品來了,就有一種不能接受的感覺,我不要那麼多,好比《維摩經》所說:「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 貧僧有貧僧的人格,我不去動用不屬於我的東西。 在我(大師)的個性裡,我寧可以沒有,但我不能預支。這就是貧僧一生處理金錢的性格。 我(大師)人都是常住的,身外之物,怎能不歸常住所有呢? 我(大師)沒有和信徒化過緣,我也沒有跟信徒借貸過,這是我一生之所以成為「貧僧」的人格保證。 在我(大師)的想法裡,所有的信徒跟我的關係是佛法的因緣,既是法緣,私人就沒有金錢上的來往。所以一切的來往都以佛法做為標準。 我(大師)也寫一筆字作為公益之用,因為有人來捐款,甚至有人一個館、一個館的來收購,這些一筆字的捐助究竟多少錢,我不曾過問,全由公益信託基金會處理。 貧僧八十歲的時候,問徒眾我有多少錢?他們告訴我有兩千多萬。我很訝異,怎麼會有這麼多呢?一個人錢多,在別人是歡喜,在我卻是恐懼,所以我就決定把它通通捐出去做公益信託基金。人家說「無官一身輕」,我是無財一身輕。我一生的歡喜自在,就是這樣得來的。 當然,在佛光山住持這麼多年,也在世界上創造這麼多的事業,說我完全對金錢糊塗、對金錢沒概念,那也不見得。我對於取財之道,也有我「星式」的風格,在此也向各位報告: 第一、在我的思想裡主張,要「儲財於信徒」: 我經常跟出家的弟子說,我們要「儲財於信徒」。在我的想法是,我要讓信徒富有起來,佛教才能富有,信徒不能貧窮。 第二、興辦文教事業,要讓佛光山「窮」: 興辦大學、雲水書車、雲水醫院,送醫療、圖書到鄉村、山區,辦報紙、辦電視台等等文化、教育事業,辦這麼多事業是為什麼?其目的就是要讓佛光山「窮」。 一般的人都認為窮不好,但在我認為,窮,對佛光山的弟子會有幫助。因為窮,你要奮發向上,你要辛勤努力,你要精進不懈,你要力爭上游,你要發心光大常住。不窮,這許多力量怎麼會出來呢? 第三、珍惜信徒淨施的發心: 我不需要信徒拿許多大錢來捐獻,大功德主在佛光山不是沒有,只是說,我們之間也像君子之交。但對於那許多供養一百元、兩百元的信徒,他們的施捨,我非常的重視。 第四、布施要不自苦、不自惱: 我們佛光山的信徒也真可愛,他們經常為佛光山出錢,一下繳納會費,一下點光明燈、一下這個活動贊助,一下又那個活動捐款,整年總有許多對社會、對人生有益的事情可以參與。我也一直警告佛光山的徒眾,要把信施和個人私有的財務分開。 有的人對教育熱心,就不要他贊助文化事業;有的人對文化事業熱心,就不要讓他在教育上再支出;有的人在慈善事業上發心,就讓他專心做慈善事業;有的人歡喜法會共修,就讓他參與共修。因為分開,大家的負擔就不重,他的信仰就不會有壓力。重要的是,要讓信徒在不自苦、不自悔、不自惱的情況之下歡喜布施。 記得佛光山開山之初,有一些出家同道之人到山上來參觀,看到前面高屏溪的水一直向外流,就警告我說,這個佛光山地理不好,水都流出去了,保不住錢財。 但我聽了非常歡喜,因為水就是法財,佛法要長流,這是我們的目的,所謂「法水長流五大洲」,不就是我們的願望嗎?因此,我不需要儲財,佛法在五大洲流傳,佛教還會沒有財富嗎?人間還會沒有幸福安樂嗎? 前一篇文章 花開禪心 就像風那樣自在 下一篇文章 共修看板 熱門新聞 01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2退休之後2025.05.01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5【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10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晨齋語錄】覺悟【人間行者心】翁啟泰老菩薩 奉行一師一道【佛光山口述歷史系列】佛光會成立 人間佛教新紀元【紅塵禪煙】悟心見道【人間行者心】佛法的無菜單料理心保和尚講說法要 鼓勵直下承擔 發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