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虔豪(駐韓獨立記者)
受國際關注的台灣大選結果揭曉,蔡英文當選總統,民進黨立委席次也過半,將首次實現「完全執政」。
幾次選舉,除了「中國因素」時常左右選民投票意向外,「韓國因素」也漸浮檯面。二○○八年總統選舉,國民黨曾以一位韓國商人評價台灣政經情勢,作為競選廣告;民進黨蘇貞昌在二○一○年競選台北市長的廣告中,也出現有人嚷嚷想當韓國人時,被另一方激動回應「我們是台灣人」的對話。
「韓國因素」首次發揮實質影響力,是在二○一四年底的地方選舉。年初才歷經占領立院的三一八學運,以及其後韓中締結FTA,國民黨讓一位身穿韓服並被塑造成奸佞形象的女子,出現在廣告中,指責民進黨杯葛對中經濟交流法案,讓韓國趁機「得逞」。
廣告公開後,引發輿論強烈批判。國民黨已因過分急躁的親中政策漸失民心,該廣告又刻意醜化韓國,反而有失台灣顏面,招致撻伐。選舉結果,國民黨嘗到丟掉八個執政縣市的敗績。
這次大選,再度出現震撼彈。韓國偶像團體TWICE的台籍成員周子瑜,在電視節目中舉起青天白日旗,而遭中國封殺;選舉最後一夜,周子瑜出現在螢光幕前,為自己的行為「道歉」,並聲稱自己作為「中國人」感到驕傲。影片引發網上熱議,紛紛抨擊經紀公司JYP為了中國市場,不惜強迫周子瑜做出違背意志的舉動,也激起民眾對台灣的主體意識與警覺心,成為壓倒國民黨的「最後一根稻草」。
會有如此衝擊,是選民認為國民黨過去主打的「一中各表」,因影帶事件完全破功,政府也未即時予以譴責,讓選民對國民黨更感失望。
台灣人也意識到,連韓國網友都一面倒對子瑜和台灣給予聲援;面對新的「韓國因素」,台灣人理解到問題出在JYP,對韓國的謾罵攻擊較過往都顯得克制許多,而沒釀成如二○一○年底的楊淑君事件,擴張成反韓浪潮,其實已能見到台韓正逐漸相互理解對方,關係朝向正面發展。
甚至有韓國民間團體準備向國家人權委員會申訴,要求對周子瑜事件詳加調查,釐清是否有強迫道歉行為。民間團體認為,周子瑜搖舉國旗,最後卻要公開道歉,可能涉及種族歧視與人權侵害,打算向檢方對JYP提告。
台灣人也須深度思考,周子瑜事件引發排山倒海而來的批評聲浪時,包括政府與民間團體在內,究竟能採取何種實際行動。我們是否也應趕緊讓類似人權委員會的組織上路,以及外交部門中,有無存在強而有效的反應機制,能徹底釐清問題癥結,而不是只跟著輿論風向走。各方必須培養獨立思考與應變的能力,否則,單單只是「跟風」,很可能陷入民族主義情緒,最終模糊事件焦點,難以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