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慧慈(政大阿語系主任)
最近沙烏地阿拉伯罕見地浮上國際的焦點,作風明顯跟從前不一樣。儘管它是全世界第一大石油輸出國,是伊斯蘭世界政治、經濟、宗教的領袖,但長久以來它也是美國的盟友,作風很是低調。
自從一九七九年柯梅尼的伊斯蘭革命之後,伊朗常把什葉派的阿拉伯國家畫歸它的勢力範圍。敘利亞內亂之後,沙烏地和伊朗在中東的角力從暗轉明。身為遜尼派龍頭老大,沙烏地逐漸無法忍受伊朗把觸角伸入它鄰近的阿拉伯國家,包含伊拉克、葉門、黎巴嫩、敘利亞的阿拉伯什葉派穆斯林。
本月初沙烏地處決國境內東部的什葉派異議分子尼姆,引起全世界關注,尤其是人權組織的譴責。對沙烏地而言,尼姆是被伊朗利用的一顆棋子,既是土生土長的沙烏地人,沙國政府自然有權處置主張分離主義、威脅國家主權完整的國民。
此舉無疑是在警告伊朗不得干涉別人的家務事,儘管引發伊朗示威者焚燒沙國駐德黑蘭大使館,導致沙烏地與伊朗斷交,但沙烏地明確表示不會與伊朗興戰,並繼續與國際協商,以解決敘利亞問題。
沙烏地是個宗教至上,將教義融入政策的國家,譬如稱沙烏地國王要說是「兩聖寺的僕人」,不使用「陛下」(jalālah,意:崇高),因為「崇高」是阿拉的專用詞。
一九九○年七月我國與沙烏地阿拉伯斷交時,它也依據教義,並未將我大使館財產轉交中國大陸。「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仍在使館區的原址,與其他和我國斷交國家模式相比,明顯尊重我方。
一九七一年費瑟國王來台訪問,提供巨額無息貸款讓我國得以推展十大建設,安然度過石油危機,創造台灣奇蹟。這也是因為費瑟國王基於伊斯蘭的精神,不與任何共產國家建立關係的緣故。
一九九一年波灣戰爭,沙烏地開啟門戶讓美國軍隊進駐波斯灣,幫助科威特攻打伊拉克,導致許多阿拉伯人不滿,賓拉登便因此出走。對沙烏地而言,科威特是波灣合作理事會(GCC)的兄弟國,伊拉克已威脅到自身與兄弟的生存,必須做出痛苦的選擇。
近半世紀以來,沙烏地受全球化衝擊,社會全面性改變,沙烏地每年派遣大批留學生到美國學習,並大量引進其他阿拉伯國家及國際頂尖人才,全心致力於國力的扎根,任何措施與政策都以高品質為目標,因此有全阿拉伯世界排名第一的紹德國王大學,每年投注國家預算的百分之一來發展該校。
沙國政府並贊助海外的阿拉伯文化發展,如阿拉伯語為非母語教科書編撰、海外阿拉伯報章雜誌發行、設立國際獎,鼓勵科學與人文研究。
身為阿拉伯世界的領導者,沙烏地在詭譎的中東情勢中,若無法固守伊斯蘭價值,如何維護這個區域殘餘的安定力量?任何事件似乎不能單純以所謂的「普世價值」來判斷,能夠固守國家與區域利益的國家,似乎更應該受到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