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探幽】 束脩 不僅僅是學費

文/龔敏迪 |2016.01.18
12167觀看次
字級

文/龔敏迪

孔子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鄭玄的註釋是:「謂年十五以上也。」漢朝桓寬的《鹽鐵論·貧富》說:「余結髮束脩,年十三,幸得宿衛,給事輦轂之下。」十五歲就學和十三歲給皇家當宿衛都稱束脩。「束脩」又被作為學費的代名詞,巴金的《春》中就有一句話:「人家每個月拿八塊錢的束脩,教你們這樣的學生」。這個「束脩」,鄭玄也有解釋說:「束脩,十脡脯也。」歷來對於「束脩」的解釋多得令人眼花繚亂。

但束脩的本意與年齡和乾肉其實都無關。《晉書·列女傳》有:「束脩整帶造於別榻。」《晉書·夏侯湛傳》說:「惟我兄弟姊妹,束修慎行,用不辱於冠帶。」就學、出仕,包括社交場合都要有所約束和注意妝飾,以示莊重。所以,束脩是受約束,改變原先散漫狀態的意思。

農耕社會,「國之興亡,肉食者謀」,吃肉決定國家大事的是貴族。受學者送十條乾肉作為先生的薪酬,稱為束脩之禮,具有代表性的意義,簡稱為「束脩」。引申後世,送禮、薪俸,都成了束脩,《禮記·少儀》:「其以乘壺酒、束脩、一犬賜人。」清人夏燮 《中西紀事·海疆殉難記上》說:「乃按諸幕友束脩,一一分致,相與揮淚而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