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大選揭曉那一刻,作家侯文詠與友人坐在餐廳裡,透過手機看轉播,內心平靜。他說,「平靜」是因結果毫無意外,同樣的夜晚,他已經歷三次。這是台灣第三次政黨輪替,「我們已經理解,反對錯的,不代表能建立對的價值。」
侯文詠是五年級生。他回憶前兩次政黨輪替深深震撼了他,「陳水扁、馬英九勝選那一夜,人們充滿了希望。」經歷多次鐘擺效應,激情消褪,取而代之的是懷疑,「民主制度教我們反對錯的價值,但不代表我們能因此建立對的價值。」
有外國友人問侯文詠,「台灣人平常和善、樂於助人,為什麼到了選舉,個個變成了仇人?」他觀察,藍綠長期對立讓台灣人以為「民主(投票)就是反對」,長此以往,「台灣人只學會反對」,但光會反對,無法建立任何正面價值。
「為了對立,我們消耗太多能量。」經歷三次政黨輪替、藍綠惡鬥,侯文詠認為,選後台灣最需要建立的,是放下對立、建立包容與尊重的社會。「這必須政治人物以身作則。」
以選前爆發的周子瑜事件為例,侯文詠認為,兩岸若能互相傾聽與理解,事件不會愈滾愈大。他表示,台灣在歷史上飽受壓迫,但對岸同樣長期面臨帝國主義壓迫,也有委曲憤怒,容易受民族主義挑動,「我們若一直想著自己被打壓、充滿憤恨,便失去傾聽與溝通的能力。」
侯文詠表示,他擔心的是,這一代年輕人「太強調對抗」,放棄關心國際。受限島國環境,台灣年輕人缺乏國際格局,加上長期與大陸對抗,久而久之,成為昧於國際情勢的井底之蛙。
侯文詠把階層斷裂的根源歸結教育,「教育太強調考試、鼓勵競爭,讓學生不懂得傾聽與溝通、互相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