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生活 佛學院之行門實踐 青年寺院生活體驗營 文/佛光山叢林學院 |2016.01.16 語音朗讀 148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叢林生活 佛學院之行門實踐 青年寺院生活體驗營圖/佛光山叢林學院 佛館參訪。 圖/佛光山叢林學院 抄經體驗。 圖/佛光山叢林學院 文與圖/佛光山叢林學院 在與二○一五年道別的最後一天,青年都往哪兒去倒數跨年呢? 當天下午,一百多位來自不同國家的青年朋友陸續從各地往高雄佛光山前進。他們來自台灣、大陸、越南、韓國及西班牙等國家,當中也有許多是來自台灣大學、成功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大陸復旦、英國牛津大學及倫敦政經學院等六十七所海內外大學,特別來參加佛光山第十四期青年寺院生活體驗營。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重視青年,了解青年需要佛教,佛教需要青年,因此規畫了不少青年的活動。佛光山從一九六九年舉辦大專佛學夏令營開始,到今天的青年寺院生活體驗營,仍然秉持大師辦教育的理念,薪火相傳。由佛光山叢林學院主辦的青年寺院生活體驗營,提供十八至三十五歲的未婚青年體驗寺院生活,透過探索佛法智慧,學習安頓身心。活動內容包含:佛學課程、晨鐘暮鼓、抄經、出坡作務、巡山禮聖、參觀佛陀紀念館等。 本周的專題,讓我們來看看學員及工作人員分享這四天三夜的心得與收穫。 體驗營學員心得 周興洲/彰化大學 經過這幾天的生活,體驗到:佛是高深的,但絕不是遙遠的;佛像不是冰冷的,佛是觸手可及的,用心體會就能感受到溫度。佛法也並非完全是嚴肅的,而是充滿歡喜的。 楊俊強/南京交通職業技術 學院大陸交換生 「第一次踏進佛光山,被法師、義工的微笑所感染,讓我不禁要合掌問訊。」法師常告訴我們結緣的重要,體驗營的生活讓我真正了解「因緣」。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過堂」,飯前唱誦〈供養咒〉很有神聖感,在飯菜都要惜福用完中體會到「珍惜」。 李明蔚/ 台大社工系大陸交換生 以前對佛法的理解是從書本、經藏,這次從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中體驗佛法;從前覺得佛教高高在上、法師嚴苛讓人疏遠,但現在了解佛光山生活化、平易近人的一面。這幾天的收穫與預期不同,很有意義,希望有機會帶家人來佛光山參加跨年活動。 李曉希/ 建國科技大學大陸交換生 來自基督教家庭的我,沒有想過要去了解佛教。青年寺院體驗生活體驗營讓我切身感受到佛光山是個重視文化、教育的地方。有幸見到星雲大師,內心的感動不可言喻,看到大師雖年邁卻依舊熱情,行動不便卻依舊堅持,尤其大師說:「信佛不分宗教,即使你是基督教也可以來信佛教。」我認為星雲大師是真正實踐平等、包容的出家人。 范馨亞/ 國立陽明大學畢業生 對於慧昭法師分享「世界少了一個我,明天的太陽依舊會升起。」這句話印象深刻,自我反省在工作時太執著,忘了人我相處的和諧,自覺「我」太大了,希望學習院長妙凡法師說的,凡事要能「收放自如」。 跨年的煙火加上鐘聲,感到既燦爛又平實、既歡喜也沉靜。元旦早晨竟是聽著板聲起床,格外珍惜,感動於共修帶來的力量。 趙冬青/ 首都師範大學大陸交換生 原本以為出家人都是高高在上,從體驗營中感受到法師平易近人,心中特別溫暖。參加體驗營,竟然治好了失眠,聽著鐘聲,像是喚醒心底的自己,一夜好眠。過堂時,回想著法師說這些食物從播種以來的種種因緣,體會它背後的付出與難得,從挑三撿四轉變為感恩珍惜;穿過寶橋時,映現佛光山開山故事影片中開山的辛苦艱難,因此不只「走過」,而是走進佛光山的精神。 「挑別人的錯誤,不如改變自己」是活動中最受用的話語,期望透過改變自己看人事物的心,活得更自在快樂。 鄭鈺伊/ 中國科技大學畢業生 喜歡佛光山的教育、文化,感謝大師重視年輕人的教育,給予青年許多學習與發展的機會。我更喜歡叢林學院寧靜的生活,尤其是坐在學院聽鐘鼓的那一夜,心特別寧靜。「相信自己的心。」心保和尚這句話最相應,因為相信自己的決定來山參與體驗營,原本以為會不適應早起規律的生活,卻也開始喜歡上叢林的靜謐。 工作人員 知尊/輔導法師 對於青年來說,這是他們的生活體驗,也是我的生命體驗,因為人生每一次的經歷都是唯一的一次,不會重來。感謝青年豐富了我的歷史。 什麼是人間佛教?透過這個活動可以感受到佛光山「四給」的精神。一個活動,背後有許多不同部門的工作人員默默耕耘,成就大眾,他們是一群幕後英雄。這就是開山大師傳承的服務精神。 知西/輔導法師 從活動中看到了大師慈悲度眾的願心,這個活動給了他們信仰的力量,期許青年能健全身心,成為社會的棟梁。也相信這有利於淨化人心,共創和諧社會。 知岸/總務 經驗是我們的老師,感謝之前的經驗,讓我們順利完成工作。更感謝大師有教無類,人間佛教普門大開接引各種不同根器的眾生,成就大家的學習。 陳姿靜/小隊輔 帶領學員時就像隨堂測驗,面對學員發問的問題,之前學過的佛法,此時就可以派上用場。坐在課堂上學習是解門,辦活動就是行門,這次對佛學院提倡的解行並重深感大大受用,發願要更用心學習。 崔伈妤/行政組 未學佛前,碰到別人指責時會發脾氣;學佛後,開始懂得觀察因緣,意見不合時多站在別人的立場,多一分同理心去體諒對方。看到學員臉上的微笑,印證了人間佛教就是要「給人歡喜」。 招生 佛光山叢林學院,歡迎報名就讀 洽詢電話07-6561921轉 3001~3002(男眾) 2050~2053(女眾) 前一篇文章 老師的話 頂天立地 下一篇文章 第193課.課文 難看 熱門新聞 01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2【詩】山水的盛宴2025.09.1603香港佛光道場 供僧道糧回向十方2025.09.1504綠色跑者 減碳跑步吃蔬食2025.09.1405【草木堪為友】可可樹 神賜食物化為巧克力2025.09.1406【植日光年】沙漠奇花 龍舌蘭 2025.09.1407【白色墨水】晨光花語2025.09.1408洋溢三好感動 佛光山僧信作品聯展2025.09.1609航太國防展 將聚焦無人機2025.09.1510拳擊女將黃筱雯 奪世錦賽第3金2025.09.1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叢林風光】叢林迎新 學修並進 成就菩提【叢林風光】心無罣礙 找到生命的方向【叢林風光】 叢林佛子走出去 暑期實習 體證佛法真味【叢林風光】 走向世界 弘法在人間【叢林風光】短期英文佛學班 9國學子學習人間佛教【叢林風光】 叢林獅子吼傳燈人間 作者其他文章【薪火傳燈】星雲大師僧伽教育六十周年【薪火傳燈】星雲大師僧伽教育六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