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15歲 靠捐款改變全世界

 |2016.01.16
871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報導】十五日慶祝十五歲生日的維基百科已經獲得另一現金來源,資金來自特別為它成立的「維基媒體捐贈基金」,目前由舊金山的非營利機構「維基媒體基金」監督;該捐贈基金初期將捐出一百萬美元以下,資金由二○一四年逝世的軟體工程師帕卡名下的遺產提撥,並且設定至二○二六年,累積一億美元(台幣三十三億元)的目標。

維基百科二○○一年一月十五日上線,推出屆滿十五年,查閱條目超過三千八百萬筆,使用二百八十種文字,收錄的資料由散布全球各地約八萬名志願編輯免費提供,是目前舉世最大的人類知識庫。至今已募得二點五億美元,它計畫要求使用者繼續捐款,以免廣告入侵。

人類最大知識庫

維基百科以義工為主力,所需資金主要來自全球各地人們的小額捐款,不是科技界知名人士或慈善基金的大額捐助。廣告、贊助頁面或網路連結足以使維基百科輕鬆維持運作,然而它不僅始終堅決反對這麼做,而且將維持原有的小額捐款模式。

維基百科的點閱流量排名全球第七,已經成為許多人不可或缺的網路工具。對它而言,如何滿足各種不同需求的成本愈來愈高;為了使維基百科得以運作,維基媒體不斷斥資擴充電腦、軟體與其他相關科技。它的人力也由早期的區區數人,擴充到目前的三百人。

批評者說,維基媒體基金已經過於膨脹,不必籌募這麼多資金。至去年六月三十日的上一個會計年度為止,該基金的收入約七千六百萬美元,開支五千三百萬美元,結餘提撥給總額六千五百萬美元現金與短期投資的備用款,足以支應當前會計年度的開銷。去年十二月,維基百科在其網路的頂部張貼告示,呼籲美國用戶繼續捐款,最後籌得三千萬美元。葛拉威爾說,這筆錢將用於支應未來的開銷。

每月50萬人查閱

維基百科共同創辦人威爾斯說,不斷募捐與未來的捐贈是維基百科賴以持續運作,而且內容愈來愈多樣所必需。

至去年底,僅英文版的維基百科就有五百萬個條目。維基百科誕生之前,最大的人類知識庫據說是一四○八年的中國永樂大典,收錄二萬二九三七筆手稿。

所謂「改變全世界」往往是誇大的說法,維基百科卻真的如此。共同創辦人威爾斯二○○一年推出時,希望全球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免費查閱人類的全部知識;這是可以達成的目標。十五年後的今天,每個月平均有至少五十萬人次登入維基百科查閱,百分之二十八的使用者不可須臾或缺。

維基百科如此稀有主要是因為,它與Google、臉書、蘋果等透過精緻包裝產品、服務建立全球忠實消費群的網路巨擘截然不同。以蘋果為例,去年的利潤達到破紀錄的五百億美元;反觀維基百科則始終保持推出時的樸素設計原貌。

維基百科的核心概念很簡單:知識。雖然維基百科並未創造利潤,在它迅速崛起的過程中,許多社會與經濟模式因為它而受到影響,包括百科全書的發行,以至中學教育。

訓練軟體防錯誤

傳統的百科全書並不只是因為維基百科出現而迅速式微,而是因為電腦普及所致。一九九六年,微軟的數位百科全書Encarta導致大英百科破產,維基百科此時仍未出現。然而維基百科證明,如與所費不貲的傳統百科全書相比,它以大眾為基礎的開放來源理念更能為無數人們的生活增加價值。

維基百科雖然使用者眾,正確度不如傳統百科全書,「維基媒體基金」正在訓練軟體,使它們可以區分無心錯誤與惡意篡改之間的差異,降低編輯維基百科時造成的傷害。

維基關鍵數字

推出屆滿15年

查閱條目超過3800萬筆

使用280種文字

員工人數300名

8萬名志願編輯

至今已募得2.5億美元

每月50萬人次查閱

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