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位於台南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擁有八萬件館藏,當中高達四分之一來自大眾的捐贈。比較特別是,有些館藏「有錢也買不到」、「未來永遠找不到」,包括沒人要的大屎桶以及名人文物,都是台史博珍藏。
今天屆退的台史博館長呂理政從該館籌備處主任做起,十餘年來堅守崗位,對博物館如何吸引外界捐贈有獨特見解。為了感謝捐贈者,台史博舉辦「大家的博物館」捐贈展,包括國父紀念館館長林國章、台灣博物館館長陳濟民都特地南下「取經」。
呂理政說,台史博要典藏的是台灣「人」的歷史、要有「人的滋味」,而「大歷史要包裹很多個人生命的記憶,才算是有血有肉」。他說,一般收藏家都要收藏漂亮的文物,就像歷史學家常講的是豐功偉業。而要找先民留下來的服飾,漂亮的衣服好找,醜的難找。內衣褲就更難找了。
台史博庫房裡典藏了鄉下人不要的傳統木製大屎桶,屎桶笨重又不值錢,為什麼要收?呂理政解釋,因為這將是未來永遠找不到的常民記憶。
另一類是「有錢也買不到、根本沒在市面上流通」的文物。例如,他從文獻上知道台灣參加奧運的第一人是張星賢,但找不到他的相關文物。沒想到他身後將遺物託給女婿保管,他女婿到台史博參觀後決定將老丈人的日記、獎牌全捐給台史博。清代著名的書畫家林朝英的後人,也在參觀台史博之後,將林朝英自畫像以及整箱的契約書等傳家寶都捐出來。
呂理政說,他很吃驚的是,自二○一一年開館後,許多捐贈者都在參觀後,重新發現家中的傳家寶也是台灣重要的歷史記憶,而主動表示希望能放在博物館裡。愈來愈多人覺悟,這些文物留給後代不是不見了,就是被賤賣。放在博物館裡則會被珍藏重視,因而願意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