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六年是亞太地區選舉年,台灣十六日總統大選打頭陣,選民熱情揮旗支持候選人。
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日經新聞》報導,二○一六年可謂是亞太地區選舉年,台灣、菲律賓接連舉行總統大選,南韓有國會選舉,日本、澳洲也將舉行關鍵的地方選舉,選民手中神聖的一票將決定這個區域的經濟是否更能因應全球性波動,也攸關區域的和平與穩定。
台灣十六日總統大選,為亞太區選舉年揭開序幕。如果呼聲最高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順利當選,台灣和中、美間的經濟關係最受矚目。若台灣爭取進到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並優先推動與美、日兩大TPP成員國的經濟事務,會降低對北京當局的依賴。
菲律賓五月九日將舉行總統選舉,選情較台灣詭譎難料。角逐名單中,呼聲最高的參議員柏吾(Grace Poe)有資格不符的問題,假使她退選,將由承諾延續現行政策的前內政部長羅哈斯(Manuel Roxas),對上立場親中的現任副總統畢乃(Jejomar Binay),以後者較有希望出線;若是如此,中國可能在南海主權爭議中取得優勢。
由於台灣和菲律賓地理位置在美、中南海對峙上有重要意義,今年台、菲、美又恰好都要選出新總統,最後的選舉結果將對區域勢力平衡有深遠意義。
亞太區域今年還將舉行幾場有國際影響力的地方選舉,例如攸關美軍軍事基地能否按計畫搬遷的沖繩宜野灣市長選舉。澳洲北領地則有地方議會選舉,這裡雖然人口稀少、地處偏遠,但其首府達爾文為美軍駐地港口,去年十一月中資簽下此港九十九年租約,替美國總統歐巴馬的亞洲軸心政策埋下不確定性。
亞太地區其他值得關注的選舉,還有南韓四月的國會大選、日本七月的參議院選舉,以及香港九月的立法會選舉。
亞太地區多數國家被夾在兩大強權間,一邊是經濟成長放緩的中國,另一邊是剛從金融危機中站起來、終於緊縮貨幣政策的美國。但亞太國家也不必然得依賴強權,可以發展自身的產業和內需,而這一切有賴治理和透明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