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與「不可」 文/人間社記者陳璿宇 |2016.01.10 語音朗讀 249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永光法師 永寧法師 李雄才檀講師 葉錦櫻居士 杜純居士 文/人間社記者陳璿宇 佛光山福慧家園上周共修主題「可與不可」,是由佛光山教育院院長永光法師主持,邀請佛光山菲律賓萬年寺監院永寧法師、國際佛光會菲律賓協會會長李雄才、檀講師葉錦櫻、佛光會馬三分會會長杜純共同分享精采的學佛人生。 大師的字典沒有「不可」 永光法師表示:人生中有很多事必須在「可」與「不可」中做決定,如就學、事業、婚姻等;而在星雲大師的人生字典,沒有「不可」或「NO」。大師的「可」是涵量、是能量,更是大師的胸襟,一個人心量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所以大佛光山就是大師的極樂淨土。 一名就讀菲律賓光明大學的十六歲女孩,曾在禪學營大會上問大師:「您跟我們沒有血緣關係,為何要幫助我們?」聽完大師的講解,她們高聲喊出:「大師!我們愛您!」許多與會的各國學生也不禁眼眶泛紅。從菲律賓《佛陀傳》的演員、巴西如來之子足球隊、南非南華寺天龍隊等,大師為孩子打造表演的舞台,以教育翻轉青年的生命。 從積極面向上發展 永寧法師指出,二十多年前就與天主教聖嬰有約,也曾在心中發願,要把聖母、聖嬰及祂的子民帶回台灣。當他請示大師,大師回答「可」,因為大師包容的心量,歡迎聖嬰參加宗教聯誼會,讓天主教的孩子懂得合掌,說出「阿彌陀佛」,也在生活中實踐三好四給。 正如大師所說,人生要向前、向上、向善發展,不要朝向負面的「不可」、「不行」。先發願承擔,付諸執行才有力量。菲律賓宿霧天主教聖嬰跨越宗教隔閡,歡喜朝禮佛陀,讓參與者種下善的種子,進而發願遵守五戒,加入護生行列。 凡事說可 與人為善 「凡事說可,能與人為善。」李雄才提及,菲律賓有百分之九十是天主教徒,二○○八年菲律賓孩子表演《佛陀傳》,因受到劇情感動而改變信仰。新版的《悉達多太子》音樂劇,宛如百老匯全場沒有口白,在馬來西亞演出相當成功,再度驗證大師的「可」能成就一番事業。 他認為學佛要提升層次,佛光會就是「成佛的培訓中心」。辦活動就是修持,他送給聽眾三千萬:「千萬要有佛法、千萬要有信仰、千萬要有四不」,「四不」也就是不忘初心、不請之友、不念舊惡、不變隨緣。 從無神論到學佛當義工 電腦工程設計師杜純表示,從小受馬克思「無神論」影響,認為宗教是迷信,科學才是萬能。直到二年前學佛,人生才開始有轉變。因受大師「內有能量、才有外在助緣」一席話感動,而鼓勵太太到萬年寺滴水坊當義工。 自學佛後,杜純發現人生變得有意義,並深入經藏自我提升,一步步走入佛教的殿堂。擁有博士學位的他,不以學歷為驕傲,在佛光山樂於當義工,無論掃地、整理環境都歡喜說「可」,人生以服務為樂。 能用與不能用 「性格,決定未來。」葉錦櫻談到,領導的人,要能識人善用,集天下英才而用之;但不懂用人,則會一敗塗地。她認為,喜歡說「可」的人,肯為別人服務,即能善用;不喜歡說「可」的人,就會到處碰壁。勇於幫助別人,才有能力解決問題。 葉錦櫻擔任萬年寺義工時,遇到首次到寺院參觀的馬小姐,她主動熱心服務,讓對方選擇在萬年寺舉行佛化婚禮,並成為佛光會員。她強調,性格決定前途,可與不可,就是成敗的關鍵。 永光法師表示,佛法能豐富生命,有信仰就有承擔,說「可」的人,有人緣、更有能量;好事要「可」,壞事要「不可」,勉勵大眾學習大師的精神,凡事都「OK」。 前一篇文章 《貧僧有話要說》(二十八說) 我解決困難的方法 下一篇文章 共修看板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巾幗不讓鬚眉——辜嚴倬雲燦爛的一生2025.04.25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5吃蔬果補膳食纖維 助腸道代謝防發炎2025.04.2506【城市浮光】新山也有春天2025.04.2507蝙蝠倒掛睡覺有祕密2025.04.2508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9【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10【第十七屆 台積電 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篆隸楷組參獎2025.04.2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紅塵禪煙】悟心見道【人間行者心】佛法的無菜單料理心保和尚講說法要 鼓勵直下承擔 發願成就【人間燈】生命的領悟 【人間佛教行者】許珍蓉 榮獲「2025年女性成就獎」【佛光山口述歷史系列】創新弘法 打開佛教界大門 作者其他文章彰化.北斗 河港風華寶斗心 三員趣聞螺陽情彰化.芬園 挑水古道飄桐香 三巖二寺話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