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條製程中會產生致癌的丙烯醯胺。圖/資料照片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國人愛吃的零嘴薯條、洋芋片等高溫油炸、烘焙食物,製程中會產生具致癌風險的物質「丙烯醯胺」,衛福部食藥署參考歐盟,訂定「食品中丙烯醯胺指標值參考指引」,訂出薯條、洋芋片、麵包等十二類食品的丙烯醯胺「指標值」,外加國人愛吃的黑糖、油條類食品的指標值介於五十到一千ppb(十億分之一濃度),其中洋芋片、薑餅、黑糖和油條的指標值最高一千ppb。
台大公衛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研究所教授吳焜裕,去年發表丙烯醯胺研究,採集受試者尿液中的丙烯醯胺代謝物,發現吃進含丙烯醯胺食物後,代謝物在尿中的濃度會提高,增致癌風險。
食藥署食品組組長潘志寬表示,國際間僅有歐盟針對「丙烯醯胺」訂有指標值,我國跟進成為第二個訂參考指引的國家。食藥署除參考歐盟標準,又再加上國內飲食特有的「黑糖」及「油條」。指引發佈後,給業者兩年改善期,該署將持續監控食品中丙烯醯胺的殘留情況,並發佈檢驗結果。暫不考慮在食品中訂定丙烯醯胺的「限量值」。
潘志寬說,丙烯醯胺是食品製程中產生的物質,以馬鈴薯為例,只要油炸溫度超過攝氏一百二十度,就會產生丙烯醯胺,該物質在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定義為二A物質,表示對動物具致癌性,但尚無人類致癌實證,全球尚無國家針對食品中丙烯醯胺訂定限量標準。
食品中丙烯醯胺的含量,可藉由溫度控制、原料和添加物調整,降低其濃度。該署二○一二年編印「降低食品中丙烯醯胺含量加工參考手冊」供業界參考。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指出,雖然缺乏臨床證據,卻不能排除丙烯醯胺致癌風險。他呼籲,若政府監控發現食品中的丙烯醯胺超出指標值,應制訂「限量標準」,因為「有罰則才具約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