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壇背板透過錯落的圓孔及玻璃可以看見主要街道,聚會禮拜的情景在街道上一覽無遺。圖/取自網路
【人間社記者觀璟綜合外電報導】奧地利十八世紀名作曲家海頓,年少時曾加入多瑙河畔的海恩堡教會唱詩班,開啟他璀璨的音樂之路。海恩堡教會改建的馬丁路德教堂(Martin Luther Church ,Hainburg),頗具現代感的浮雲狀屋頂、七層樓高的鐘樓獨特設計,榮獲「鋼鐵創新大獎」,成為景觀建築地標。
奧地利藍天組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海恩堡教堂,開了三個大圓孔的飄浮屋頂,似雲朵浮在會堂上空,象徵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的信仰核心,投射不同角度的光線,呈現聖潔、純淨、寧靜的氛圍。
浮雲般的屋頂設計構想,源自旁邊一座羅馬式存放先賢與聖徒骨灰的圓錐形靈骨塔,近三百片曲面鋼板,藉著四腳的小支點,跨於講壇上方,交互成多曲面的雕塑造型。教堂主要朝北,講壇背板透過錯落的圓孔及玻璃可以看見主要街道,聚會禮拜的情景一覽無遺。
不規則形狀的會堂,在會眾席中央設了兩道不同角度的滑動隔間牆,將會堂切成兩個四邊形,雲朵屋頂落在有講壇的小四邊形,平時作為禱告室;較大的四邊形,作為教會大堂研習、教室。大型聚會時將分隔的滑動隔間打開,連成不對稱的大空間。沿著側邊狹巷搭建的長形石板屋,內有聖器收藏室、牧師辦公室、廚房等。還有殘疾者無障礙坡道,可通往較高處的教堂花園。
七層樓高的鐘樓,約二十公尺、結構與教堂扭轉的屋頂相似,將鋼板焊接在一起,再包裹在混凝土基礎內部。線條極具雕塑感,使整個建築有更加高挑的視覺效果。空心的鐘塔,裡面只有細小的框架,像鳥兒骨骼,既輕巧堅固又多變,扭曲的塔身像戴耳環般懸掛著一口鐘,環視著小鎮。
該教堂象徵一種文化,傳達信仰,安撫心靈,凝聚居民。定期舉辦基督新教與天主教交流會議,以信仰的價值觀面對嶄新的世界,省思《聖經》的真義與時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