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南科考古搶救數百萬件文物,去年底中研院南科計畫團隊獲得二○一五「世界考古論壇.上海」頒發「田野考古發現獎」,是台灣第一次獲獎。主持南科計畫的中研院院士臧振華指出,南科遺址改寫考古歷史,發現南科和福建以南沿海遺址很類似,足以否定南島民族來自東南亞的說法。
兩年一度的「世界考古論壇.上海」去年舉行第二屆,本次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九十三項提名,選出二十一個得獎者,包括田野考古發現獎十項、考古研究成果獎十一項,中研院的南科考古計畫是田野考古發現獎得獎者之一,得獎國家包括中國大陸、墨西哥、英國、美國、義大利、法國與俄羅斯。
南科考古計畫由臧振華、史語所研究員李匡悌主持,搶救時間為一九九五年至二○一○年間,總計在南科三千公頃土地上,發現五十八處考古遺址,發掘面積十二萬平方米,時間跨越距今三百年至五千年前,有六個考古學文化。
臧振華說,南科考古計畫中的南關里遺址與南關里東遺址是新石器時代後期,距今約五千年前;考古發現沿海沙丘上房舍屬於竿欄式的高腳屋,居住風格與福建以南、海南島以北的遺址文化很類似,連陶、石器風格都雷同,且大陸東南部沿海遺址是六千年前,幾乎可斷定南島民族源自大陸東南沿海,否定源自東南亞的說法。
臧振華說明,南科考古計畫挖掘出兩千五百多具人類骨骸,送往德國實驗室進行DNA分析,現在改用人骨耳朵邊的顳骨,推測DNA殘留機會較高,已送往愛爾蘭都柏林檢驗,若有結果即可證實是否和台灣原住民有血緣關係。團隊也發現上萬顆被火燒過的小米,已經碳化才能保存至今,這也是台灣最早發現小米的地點,證實當時已會烹飪、並把小米當成日常生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