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誦經咒億萬遍,
不如奉行如來慈悲的教導;
端坐修禪修不是建構一座封閉的城堡,
而是慷慨放飛你心裡的慈悲。
「慈眼視眾生」,
是笑容以及寬厚之心,
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水陸灑淨前一、二日,終於迎接第一波的寒流。同一種溫度,辦公室的人,過著不同的季節。有人依然身著短袖、有人吹著小風扇、有人套上發熱衣,辦公室一直是我認為可練心悟道的「禪堂」。多年任職主管,看到的人性面貌如同百江映千月。
組員希望主管分派的任務不要太繁重,卻忘了團隊是要發展的,組員奮戰眼前一個月、二個月的事務,主管已描繪明年的「藍圖」。如果,我們不學習換上老闆、主管的腦袋和高度,不僅是工作的能量激發不出來,心靈的品質也會陷溺在抱怨的慣性思考。
修行是調伏優越與自卑的妄相、妄見,如果不努力奮戰,所見所聞所感,皆是你心裡顛倒顯示的妄相。在冷暖不調的冬日,這則佛陀時代的故事,也許可以讓我們清醒幾分。
有兩位出身高貴家庭的比丘,未出家前是好朋友。兩人的喜好不同,一個人喜歡安靜誦讀經偈,由於他心性聰慧並熟悉經教,出家不久,已成為教導眾多比丘的老師。另一位比丘則在精進靜觀,不久後,也證得阿羅漢果,並具有神通能力。
有一天,證得阿羅漢果的比丘來到祇園精舍,向佛陀請法。兩位比丘久別重逢,精通經教的三藏的比丘不知道他的朋友已經證得阿羅漢果,認為這老比丘不解義理,並恥笑他不用功在經教。佛陀知道這位三藏比丘的無知,巧妙的考問他,讓他了解真正修行的意義。
「聰明的比丘,你見到牧牛人嗎?」
「佛陀,我見過牧牛人。」
「那百隻的牛群是屬於誰呢?」
「當然是牛的主人。」
「諸比丘,你們要諦聽我所說的法語。只知讀誦經偈,就像牧牛人,辛苦的牧牛,也只能獲得工資,但奉行如來教法的比丘,就像牛主人一樣,享受牛的各種生產的利益。」
佛陀說完開示,證得阿羅漢的比丘以「空中現華」、在佛陀座下湧出各色蓮華。那位驕恣可背誦經偈、教導他人的比丘,終於有所醒悟,在眾中向羅漢比丘懺悔頂禮。
「深入經藏,智慧入海」,經典是佛陀開出的藥方,但藥方是要治病的,不是給我們收藏或背誦各類的藥單。千年的故事,印度的地方,有個不識字的比丘;千年後,也有一個嶺南的獦獠成為南宗禪的祖師。
對治、調伏心中的貪婪、怒火、情執的惡魔,勇敢放飛心裡的慈悲,心存良善,對人友好,你學習才是真正的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