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來茶去 用創作壺為台灣熊鷹發聲
採茶時節,綠浪推湧的茶園中,彷彿熱帶魚般穿梭綴點、一群群穿著鄒族傳統服飾的採茶姑娘,一幕幕人文洋溢的天然風景,經常都讓我感動莫名。
鳥類生態攝影家梁皆得導演,日前所發表、耗時二十年拍攝的《老鷹想飛》鳥類生態紀錄片,忠實地紀錄了老鷹在台灣遭遇的生存困境,令人省思,也是繼齊柏林空拍《看見台灣》紀錄片後,近年最觸動人心的影視熱門話題了。
不過,梁皆得片中的主角「黑鳶」,其實就是你我都熟悉的「老鷹」,是台灣最常見的鷹種,過去牠們在台灣,無論在田中、天際、水畔間都隨處可見,只是隨著環境的日益惡化而急遽減少。至於台灣最壯碩的留棲性猛禽,棲息在高海拔原始森林中的「熊鷹」,卻少有人真正目睹、甚至不曾聽聞。
第一次聽到熊鷹的名字,是在阿里山達邦部落,鄒族勇士安達明頭上漂亮的羽飾,便是由熊鷹與藍腹鷳兩種鳥類的羽毛所構成。安達明告訴我,熊鷹育雛期間,多以中小型動物為獵物,包括飛鼠、藍腹鷴、台灣獼猴等,甚至山羌都曾出現在其菜單中,其力大壯碩可以想見。因此無論在鄒族、排灣族或魯凱族文化中,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排灣族更傳說族人死後將化為百步蛇,而百步蛇年老後則會羽化為熊鷹。
達邦是大阿里山系的新興茶區,海拔在一千二百至一千五百公尺之間,大多為原住民鄒族的保留地,舉目所及盡是一望無際的原始林、楓樹林、茶園、竹林等,置身茶園看日出、晚霞及雲層的變化,山嵐、雲海就在身邊,濃郁的芬多精與來自森林裡無汙染的水源,一株株茂密的茶樹就在得天獨厚的天然環境生長,且全部種植品質最高的青心烏龍品種。
為了將當地鄒族用心經營、費心呵護的生態茶園,介紹給所有的愛茶人,更為了凝聚族人向心力的茶廠能永續經營,多年來我不斷前往阿里山達邦部落做深入報導。每回上山,都會發現鄒族婦女跪在茶園中除草,那分虔敬與從不使用除草劑的愛心;以及採茶時節,綠浪推湧的茶園中,彷彿熱帶魚般穿梭綴點、一群群穿著鄒族傳統服飾的採茶姑娘,還有高亢迴繞的歌聲,一幕幕人文洋溢的天然風景,經常都讓我感動莫名。
因此長久下來,「達明製茶廠」主人安達明跟我也成了相知相惜的好友。為了感謝我不斷為茶區發聲,並宣示我倆的「麻吉」情誼,他特別以頭飾上象徵勇士的熊鷹與藍腹鷳羽毛相贈,讓阿亮受寵若驚。
安達明告訴我:神祕而雄偉的熊鷹,又名赫氏角鷹或鷹鵰,全身披著足以炫惑獵物的斑燦羽織,頭頂君臨天下的冠羽,以銳利的雙眼守護牠的領域。在許多原住民族群中,是頭目、貴族以及英雄的象徵,鄒族稱iski,排灣族稱為ardis或qadis;魯凱族則稱ardisi,羽飾更代表貴族或英雄尊貴勇敢的形象,並非人人皆可佩帶。
在安達明家中看過熊鷹翱翔與育雛的珍貴照片,我也上網搜尋了熊鷹的許多相關資料,知道熊鷹在分類學上屬於鷲鷹科亞洲鷹鵰屬,目前全球共有三個亞種,分布於日本、中國東南、台灣、中南半島、印度,以及斯里蘭卡等地,均列為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
不過熊鷹往往棲息在原始森林之中,一般人很難一睹牠的帥氣,傳統上更是族人禁獵的物種,若不小心捕獲則須將羽毛獻給頭目。
話說陶藝名家好友游正民長期以來,始終堅持以礦土呈現台灣的質樸之美,從台灣名川大山的野溪岩礦到野柳海邊,兩千萬年前成就的岩礦與地貌,往往透過他的壺藝創作,精準詮釋台灣山川海岸的雄偉與澎湃。
因此我每次前往阿里山達邦或特富野部落,游正民總會自告奮勇要求開車隨行,多次採訪下來,游正民也對熊鷹產生濃厚興趣,經由安達明熱心提供熊鷹的照片與繪圖,加上其他鄒族友人的熱情相助,幫忙採集、撿拾阿里山早經風化的片岩、砂岩與板岩等礦石為骨,以及紅楓、肉桂、龍眼等樹灰為釉,游正民以象徵鄒族勇士的熊鷹圖騰作為壺鈕,開始他的阿里山岩礦茶器創作。
細看他的新作,晨曦中的阿里山在壺身乍現,因初醒的陽光照射而暈染開來的黃,在綿延的雲層之間閃耀光輝,彷彿一片又一片的茶園就沐浴在晨光霧靄之中,飽含大地豐沛的生機與能量。其實游正民每次上山都攜帶畫具,我忙著拍照,他則以水彩寫生,顯然所有的磅礡美景都從畫紙躍然揮灑在壺面。而壺蓋上雄赳赳的猛禽,交錯流動的亮麗色彩則是以不同絞泥相融所成就。
安達明說鄒族是戰神的後裔,自古以來就以驍勇善戰著稱;為了展現阿里山原住民鄒族的文化特色,他的客籍愛妻戴素雲還特別將鄒族的圖像組合,以「紅藍黑」三種代表顏色融入茶葉包裝,呈現高度的鄒族特色。
遠方山巒清晰可辨,山谷中的聚落彷若觸手可及;而每逢雨後,雲霧自山坳升起,山巒在雲霧間若隱若現,更添一股誘人的魅力。尤其在毫無「光害」的環境中,邂逅滿天星斗與飽覽月色,更是夜晚觀天的一大享受吧?游正民也特別以阿里山磅礡的景色為背景,融入鄒族代表色彩與圖騰,創作了許多不同色彩與風貌的茶倉,讓人強烈感受阿里山的日月精華,以及鄒族飽滿的山靈之氣,更深深觸動你我封閉已久的心靈深處,那一分沁涼與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