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養生 到台東體驗慢活 食在很慢:現挽的健康新生活

陳玲芳 |2015.12.19
2347觀看次
字級
食在很慢花東旅遊專車。圖/記者陳玲芳
食在很慢花東休閒養生行程。圖/記者陳玲芳
羅山有機村的泥火山豆腐料理。 圖/記者陳玲芳
電光部落的阿美族「竹炮阿公」。圖/記者陳玲芳
加典農場附設鐵馬驛站外觀。圖/記者陳玲芳
我自然農場處處引人入勝。圖/記者陳玲芳

在資訊流通快速,生活步調也跟著快速的時代,「慢」儼然變成一種奢侈的生活享受。但唯有心慢了、腳步慢了,才能真正享受生活。旅遊亦然,趕鴨子的填充式行程,只會讓忙碌的現代人更加心浮氣躁,無法藉由休閒「養生」。

台東擁有純淨山水的優勢,縣政府長期輔導農民從事無毒及友善土地耕作,今年特針對「米其鄰」五個農會,及規模有成的休閒農業區,規畫七大精選主題遊程,行程名稱呼應「慢活」及「現挽」(鮮摘)概念,取名「食在很慢」,值得讀者一探究竟。

文與圖/記者陳玲芳

今年秋冬之交,台東縣政府推出七條「現挽」遊程規畫,以食農教育、農產零耗損、環境教育為主軸,活動主題以「現挽Hiān-bán」台東人的趣味口音印記,希望民眾跟著台東人一起現採當令時鮮,並隨節氣變化慢走、漫遊,深深呼吸台東的氣息,讓感官沉入「慢活」的氛圍中,達到充分休息、寧靜養生的狀態。

台東的「慢」有三個層次

人們說台東的「藍」有三個層次,淺藍、深藍與碧藍。台東縣長黃健庭表示,以前大家喜歡台東,是因為台東「海很藍」;而今,大家愛上台東有新原因,那就是「慢」。台東的慢,也有三個層次,慢行、慢食和慢活。

他希望大家來台東,要記得「慢行」,放慢匆忙的腳步,如此才能放下生活中的各種「焦慮源」,讓身心得到真正的舒緩。同時,藉由「慢食」,細細品嘗料理,享受新鮮食材帶給味蕾充分的享受;最終,自然能夠達到人人都「慢活」的快樂境地。

很慢、現挽Hiān-bán其實是台東人的趣味口音印記,事實上也只有「現挽」才能慢食。黃健庭強調,因為「慢」的好處,因此將今年台東的農遊行程,定義為「很慢」:台東很慢,實在很慢,食在很慢。

所謂「慢食」,並非「慢慢吞吞的吃東西」,而是「仔仔細細的品嘗料理」,主張吃的食材,應該以緩和的步調去植種、去烹煮與品嘗。從「吃」去感受生活品質的昇華,而最終想傳達的價值觀,是這樣緩慢的概念,不只局限於餐桌上,更是對大自然尊重的一種生活方式。

友善土地 打造「樂活」品牌

近年來,農業發展走向精緻化、差異化、加值化及整合化,農業生產已逐漸朝提高農產品單價與附加價值的取向做調整。台東食材因為新鮮無汙染,因而備受講究「安心食材」的餐飲集團支持,如東元旗下的樂雅樂餐廳、摩斯漢堡等,都長期採用台東的鬼頭刀、香草豬及關山米做為料理食材。

台東縣政府表示,希望透過推動產業加值創新,將多樣性豐富之農漁牧產業資源轉型,以提升產值,推廣友善土地的有機無毒生產方式,減低對環境生態、農民與民眾健康的危害,打造出台東獨特環境意涵的「樂活產地」品牌。

針對許多公司企業,想利用「休閒養生」方式,讓平日勞心勞力的員工,得到休養生息與充電的目的,台東縣政府的「食在很慢」行程,不僅推出行程優惠,甚至有「揪客成團」免費搭遊覽車的優惠,鼓勵企業讓員工到台東享受慢活步調,同時體驗農場生活,享受有機無毒的鮮摘農產品及部落美食。系列活動已於十一月下旬開跑,持續至明年五月三十一日止。

食在很慢重點行程

豆福羅山(富里:位於花東交界)

羅山有機村為台灣第一個有機村,居民以客家人為主,約占八成人口。相傳日治時代因稻米需全數上繳,導致人民無法溫飽,後來遇到一位利用泥火山的水代替石膏的人,將黃豆製成豆腐,技術流傳至今。第三代傳人,更將磨豆過程,設計成一連串豆腐製作過程體驗。

一群返鄉的在地青年,珍惜老天爺之恩賜,將原本不利於耕種的泥火山,結合特殊的斷層地形與泥火山地質景觀,開始轉向觀光發展,不僅推行永續發展的有機農業,並結合時下潮流的DIY活動,一場「有機黃豆與泥火山的合奏」,淬鍊出一塊塊「白金」,成功扭轉美麗小農村的命運。

米香米鄉(電光部落:位於台東關山)

電光部落Kaadaadaan位在海岸山脈西側的山麓,與台東關山鎮隔著卑南溪遙遙相對。此地舊名為雷公火,相傳是因為這裡有泥火山,在夜裡經常引發火源,居民認為那怪火是閃電引起,所以稱之為「雷公火」。

「竹炮」是一百多年前清兵入侵時,當地阿美族人用來嚇唬敵人的利器,如今變成最夯的遊客體驗活動。電光部落近九成人口務農,稻米為主,兩年前積極推動友善農耕,找回在地農村文化故事。如八十年次的黃瀚,不只是年輕的農夫,也是電光部落文化成長班召集人、池上鄉文化解說員。

台版麝香咖啡+教堂日燒咖啡

台東縣卑南鄉一片綠油油的鄉間田地,最適合種植的不是釋迦、高接梨,而是咖啡樹。早在一百年前,即是種植咖啡樹的重鎮,但隨著日本殖民的終結,反被西部咖啡產業搶走了光采。所幸在經濟部和農委會協助下,「山豬園有機咖啡農場」主人阮勇光成功轉型,栽種出台版麝香咖啡:果子狸咖啡。如今利用生物科技體外熱發酵,取代經動物消化道的過程,讓咖啡豆散發出果子狸咖啡獨特的香氣,也友善動物與環境。

「加典農場」所生產的教堂日燒咖啡,因為男主人潘明順世代為虔誠的基督徒,也因捐地而建成初鹿教堂,因此將創新研發的日曬咖啡豆,命名為「教堂日燒咖啡」。透過曝曬,吸取陽光能量,將果肉原始的甘甜迸發出來,創造出獨樹一格的咖啡果香,讓香氣濃郁的焦糖味,增添咖啡層次感,並在舌尖留香。

我自然農場體現老子「我自然」

「我自然」取自老子道德經,農場全園區近兩公頃土地,以「三生一體」概念,將全區分成生活、生態、生產三區,藉由物種多元、生物多樣種植農作,與草原、池塘、林相,串連成完整的生態系。並將農業、藝術、哲學融入生活,闡述農場的核心價值。

創辦人魏麒麟,耗時二十年打造全台第一座有機建築,不僅創造了與自然「共榮共生」的基礎,也同時由外而內,跨越世代的觀點,導入與大自然融合、空間相互滲透的樣貌,充分體現「人與自然交會」的道家法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