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基國小親子共學課程,帶領新住民媽媽使用Google Map在地圖上尋找自己出生長大的地方。圖/教育部提供
【本報台北訊】如何幫助新住民及其子女發揚語言及文化優勢,提升國家未來競爭力,一直是教育部的重要課題。為了協助新住民增能,教育部開辦新住民母語傳承課程,降低補校、空大門檻;也利用校園閒置空間,成立新移民學習中心;今年非新住民參與人數高達七成六,創新高。
我國新住民人數逾五十萬人。教育部最新統計,一○三學年度就讀國民中小學兩百零五點五萬人中,新住民子女學生數為二十一點一萬人,占百分之十點二八。平均約十名學生有一人為新住民子女。
教育部日前宣布從一○七學年度開始,新住民語將列為國小必修課。除了正規課程,國民及學前教育署也規畫,利用寒暑假及社團時間開辦新住民母語傳承課程。
為了讓新住民的潛能得到發展,教育部放寬補校入學限制,凡取得台灣地區居留證或中華民國護照的新住民,就能進入補校就讀,取得正式學歷。空中大學也降低修習資格,教育部已核准空大招收取得居留證的民眾,同意免試入學。
新住民教育揚才計畫也將「一般民眾」納入宣導對象,二○○六年以來,教育部已補助十九縣市、二十九校利用校園閒置空間,成立新移民學習中心。今年一月至十月累計十二萬一千九百一十一人次參與新移民學習中心的活動,百分之七十六為非新住民,比例創新高。
教育部也試辦新住民親子共學計畫,讓新住民上網使用影音平台、Google Map,協助孩子認識她的故鄉。親子亦可當文史導覽員、全球村記者,讓新住民媽媽的母國文化成為新住民二代,甚至是非新住民學生的文化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