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為了讓學生、家長和社會大眾了解各校辦學概況,作為選填學校、系所的參考,不久前公布今年大專院校新生註冊率,數據顯示,不僅私立學校生源拮据,部分公立學校招生狀況也不理想。全國大專院校約三千個不同學制的科系,共六十七個科系的註冊率低於三成,其中六十四系是私校,三系是公立大學,甚至有四系的註冊率掛零。但令人不解的是,竟有超過八成的台大科系出現缺額,且台、成、清、交等頂尖大學電機系都沒招滿,白白浪費名額。
受到少子化衝擊,大學生源日減。面臨嚴峻招生壓力,私立學校卯足全力投入招生行列,但公立大學卻持不同心態,反正公立學校招生就如同撈取缸中浮在水面上的油,縱然生源減少,但並不會受到影響。對於部分系所招生尚有缺額,台大表示,因許多有意赴國外念大學的高中畢業生參加個人申請、指考分發,為自己留條後路,錄取後選擇就讀國外大學,註冊率未達百分之百並不稀奇。儘管如此,台大作法似乎不受影響,但對比私立大學全力投入招生,公立大學為何不能,更何況公立大學教育資源來自社會大眾?
對註冊率太低,私立大學的感受與公立大學並不相同,除了企業或宗教辦理的大學,董事會尚有資金挹注之外,大部分私立學校都是以學生學雜費及政府補助作為學校的經費來源,學生減少直接影響學校收入,註冊率低於三成,如果沒有額外資金挹注或轉型、創新,學校勢必難以維持。
針對註冊率較差的學校,教育部表示,為確保教學品質,將由高教評鑑中心抽查教學品質。抽查重點包括避免過度併班上課及改變教學內容,另外財務狀況也是一大重點。
對於有危機的學校,不排除強制信託,並派公益監察人到校監督。去年二月教育部便開始委託評鑑中心,針對十三所招生狀況較差的學校抽查,希望能遏止惡化的態勢,但教育部的教學品質抽查與財務狀況監督是否真的有效?
數年前,已有數所大學列入退場、轉行輔導名單,雖然教育部並未公布這些學校名單,但對教育嫻熟的人士對哪些學校已列入輔導名單都了然於心。去年抽查的學校數已增至十三所,今年十一月初,經教育部分析各大專院校招生情況,被列為第一批管控中的學校已有三十五所,顯然事態並未因教育部介入輔導而有所起色,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隨著總統大選腳步逼近,各政黨候選人紛紛提出未來的教育政策。但細觀各候選人的教育政策,包含擴大公共托育、免試就近入學、社區高中職均優質化、縮短技職教育的學用落差、保障幼兒受教權利、處理大學退場議題、陸生來台就學等政見,雷同之處頗多,而且所有的候選人都有少子化問題的因應對策,然而,卻都以退場、轉型作為解決少子化問題的方法。
少子化導致生源不足,但其根結卻是教育資源分配與挹注的問題,退場、轉型(變相的退場)都是治標的方法,都是鋸箭法,並未根本解決問題。解決之道不外有二,一是生源的增加,陸生、僑生、港澳生、國際生都可源源不絕,問題是如何去吸引他們就讀;而另一個是經費挹注的問題,如能有足夠的經費支撐,生源減少之際,小班小校、優良圖儀設備,提升教學品質,正是優質教育的最佳時機。顯然的,面對日漸嚴重的招生問題,執政者應該跳脫傳統制式的思考,不能再以退場、轉型作為唯一的萬靈丹,否則學校退場了,卻留下更多無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