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校 之寶 切膚之愛

李昆興 |2015.12.13
2916觀看次
字級
此幅畫現典藏於台灣高雄醫學大學校史館的典藏室。圖/帕斯頓提供
《話畫II》,帕斯頓出版

文/李昆興

這是高醫的鎮校之寶:《切膚之愛》。當初在創校初期,為了讓醫學生能夠體認一位外國醫師有如此的胸襟,一九五六年高雄醫學院的首任院長杜聰明博士,以重金邀請李石樵先生繪圖,讓高醫學生知道這個真實的故事。

這幅畫的男主角是一九一九年來台宣傳基督教並行醫救人的彰化醫館(現今的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蘭大衛醫師(David Landsborough,又名蘭大弼),他在一九二八年移植其夫人大腿上的皮膚給一位因疾病感染的十三歲男童周金耀,意圖挽救其生命免於終身殘廢。

早期的醫學,主要以內科為重心,包括診斷、藥物、心理支持。開刀手術治療的外科學是近代才有的事,真正促使近代外科學進步的三大支柱:無痛法的確立(一八四六年Morten用乙醚全身麻醉成功)、感染的遏止(Semmelweis於一八四七年對產褥熱的闡述、Pasteur在一八六一年發明低溫殺菌法、Lister於一八六七年發表利用石炭酸的無菌手術觀念)、出血的抑止與體液的調整(Landsteiner於一九○一年血型的發現)。

如此,讓病患沒有疼痛的感覺,可以順利接受外科醫師的開刀手術;細菌學與無菌手術觀念的確立,大大降低術後感染的機會,提高開刀的成功率;血型的發現與體液的調整,配合正確的輸血與輸液,避免術中大出血,維持血液動力學的恆定,同樣有助於術中和術後的醫療照護,確保開刀成功,減少死亡率。

除此之外,現今醫學進展重要的里程碑還有:一八九五年倫琴X光的發現、一九二八年弗萊明抗生素的發明、一九五○到六○年代DNA的發現、七○到八○年代CT與MR的發明、二十世紀末延續至本世紀初的移植醫學和生殖科技的進步、二十一世紀的再生醫學。

蘭大衛醫師的植皮手術注定是要失敗的。當初無菌觀念不佳、感染控制藥物缺乏、移植醫學發展並不成熟,所以開刀是不會成功的,但是蘭醫師夫婦這種實驗外科學的精神、種族意識的無私、對病患的大愛,讓我們本土的台灣人無限的感念,由衷的敬佩。

周金耀後來成為彰化基督教醫院的牧師,把一位陌生的外國醫師給他的愛,移轉成對上帝的愛、化成對世人的愛。他回憶說:「蘭大衛先生把先生娘她ㄟ皮膚乎了我,雖然手術失敗,先生娘ㄟ皮沒黏在我的腳上,不過伊已經是黏在我ㄟ心囉!」

多麼發人深省的一句話,「切膚之愛」——多麼令人感佩的一件事。

(摘自《話畫II》,帕斯頓出版)

作者簡介

李昆興

現任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外科部腦神經外科主治醫生、高雄醫學大學外科學副教授,自詡為「星象-古典畫賞析第一人」,是當今醫術界最會「說畫」的腦神經外科主治權威醫師。在浩瀚星空之間穿梭來去,別有匠心而能貫穿古今話中西,精通古希臘與古典時代的哲學、神話、歷史、人生和宗教,能以幽默不失質感的筆觸賦予藝術畫更多的詮釋。今年三月首次出版《話畫:希臘神話、星空醫學與人文的藝術漫遊》(上冊),廣受各年齡層讀者的喜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