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三芝石門鄉德茂村一號在當地之所以有點名氣,是因為那兩層樓的別墅主人是位漂亮的女作家張蘭熙,她是殷琪的媽媽。
「母親就是那時候替我買下了德茂村二號、三號、四號這塊地,我和好朋友張蘭熙做了鄰居。」曾擔任環境基金會理事長的吳文輝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周美惠望著自己一手打造的台灣第一棟三合一再生能源屋說,當然,這獨一無二的綠建築並不是三十年前就蓋好的,它是女主人在九二一後拆掉舊房子,奉行環保節能趨勢而得來的成果。
當時,花了九十萬台幣,二十個工作天,周美惠找來傳統產業工廠師傅去石門水庫挖淤泥,製成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屋瓦、空心絕緣磚牆、廢玻璃、廢陶瓷片,蓋成二十五坪的生態綠建築,南面屋頂安裝太陽光電板及架設兩隻小型風力發電,上釉之斜屋頂瓦下兩水儲存槽,水電自給自足,「從這裡可以證明,健康又舒適的住宅不必花大錢。」
「事實上,在古早年代,老祖先就地取材,用黏土燒成磚,用斜屋頂集水來澆花,日子不簡單又健康?」她說,水庫挖出來的淤泥原本就是燒磚瓦的黃金質材,蓋出來的房子冬暖夏涼,住起來很有氧,這才是「人」應該過的生活。
完全捨棄水泥而用太陽來發電,就是這棟三合一建築的特色。一九七六年,在日本學室內設計周美惠和大法官先生全家從德國參訪兩年回台後,周美惠就清楚意識到水泥根本就是地球的頭號殺手:「台灣習慣用鋼筋水泥蓋房子,缺乏特色姑且不說,既不健康又耗能,夏天西晒,晒死人,下雨天又長壁癌,各種黴菌引發氣喘病及過敏,這根本就叫病態建築。」
她指著三年前一分美國聯邦政府消耗能源調查報告說,建築物耗能百分之四十九,工業佔百分之二十三,汽車佔百分之八,這足以證實,水泥耗能居冠,成為溫室效應的第一禍源。
「小小的台灣,水泥排放的二氧化碳居然是鋼骨建築的一倍半,」周美惠提起來就搖頭,水泥所需要的河砂還是破壞河川的元兇,而都市更換人行道,用機器一分鐘就砍倒一棵千年大樹:「知道嗎?一棵老樹抵得過四十噸冷氣,我們卻偏要捨綠樹而用水泥,熱島效應當然愈來愈明顯。」
「隨著經濟成長,都市變成水泥叢林,房子愈蓋愈高,醫院也因此愈建愈多。」周美惠卻因環保意識分明而擁有一棟健康的綠建築,她歡迎大家到三芝鄉走走:「回去後,最好一個人蓋一棟。」